拨嘴撩牙
拼音bō zuǐ liáo yá
含义指挑拨是非。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典故出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近义词
挑拨是非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挑拨是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形容搬弄是非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拨嘴撩牙是指说话口才好,能够运用巧妙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能够灵活地回应他人的言辞。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流利,善于辩论,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它可以用于夸奖一个人的口才好,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娴熟地驳斥他人的言论。
故事起源
- 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子房的人,他的口才极好,能够用巧妙的辞章来说服他人。有一次,他被请到宫廷中为皇帝辩护,他用巧妙的言辞和辩论技巧成功地为皇帝辩护,并且驳斥了对皇帝的质疑。从此以后,人们用“拨嘴撩牙”来形容一个人口才好,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成语结构
- 拨嘴撩牙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拨”表示运用、摆弄;“嘴”表示口才、言辞;“撩”表示调动、运用;“牙”表示牙齿、语言。这四个字的结合表示一个人善于运用巧妙的言辞和语言技巧。
例句
- 1. 他说话拨嘴撩牙,总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讲得非常清楚。2. 她是一位拨嘴撩牙的演讲家,每次演讲都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拨嘴撩牙”与一个善于辩论的人联系起来,比如张子房,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这个人说话时嘴巴灵活,舌头灵活地拨动着,运用巧妙的辞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口若悬河”、“辞不达意”,来扩展对口才和语言技巧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班长说话拨嘴撩牙,每次班会他都能够用巧妙的语言技巧说服大家。2. 初中生:我参加了辩论比赛,对手的口才很好,但是我也拨嘴撩牙,最后成功地驳斥了他的观点。3. 高中生: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我拨嘴撩牙地回答了问题,并且用巧妙的辞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