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城之将
拼音gān chéng zhī jiàng
含义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出处《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典故出处
《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近义词
得力干将、国之干城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成语举例: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视为等闲而不用。”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保卫国家的将士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孔子之孙子思在卫国向卫侯推荐苟变为将,说苟变可以指挥五百辆战车。但卫侯说此人为吏时曾吃人两个鸡蛋,不可用。子思说,圣人用人如同木匠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取所短,像几抱粗的梓木,不能因为一寸朽烂便舍弃不用。
详细解释
- 干城之将源于《史记》中的《韩信盖世》篇,指的是韩信在攻城战中的威名。干城是指被敌人包围的城池,而干城之将则是指能够带领守城方在困境中顽强抵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将领。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在困境中展现出非凡才能和智慧的领导者。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挺身而出,带领团队或组织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人。可以用于赞美领导者、将领或团队中的关键人物,也可以用于自我激励,鼓励自己在困难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故事起源
- 干城之将的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的韩信。韩信是汉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在攻打背叛的赵国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当时,赵国的军队围困了魏国首都,魏国国王找到韩信寻求帮助。韩信通过巧妙的计策和勇敢的战斗,成功地帮助魏国守住了城池,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成为了干城之将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干城之将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干城”是名词短语,意为被敌人包围的城池,“之”是连词,表示关系,“将”是名词,指的是将领或领导者。
例句
- 1. 他在公司的困境中表现出了真正的干城之将,带领团队渡过了难关。2. 这位领导者是我们团队的干城之将,他在危机时刻总能冷静应对。3. 在这次危机中,我们需要一位真正的干城之将来带领我们渡过难关。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干城之将”与韩信的故事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韩信在被敌人包围的城池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智慧,成为了干城之将,带领守城方最终取得了胜利。可以使用动画、图像或故事串联等方法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上其他干城之将的故事,如岳飞、关羽等。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身经百战”、“困境求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级的干城之将,她总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初中生:在这次足球比赛中,队长展现出了干城之将的风采,带领我们赢得了比赛。高中生:在高考的压力下,我要成为自己的干城之将,努力战胜困难,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