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先待后
拼音shǒu xiān dài hòu
含义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出处清·陈确《答沈朗思书》:“夫以程朱之贤,即不表章《大学》,而循循焉惟孔孟之从,必可守先待后,为一代大儒无疑也。”
典故出处
清·陈确《答沈朗思书》:“夫以程朱之贤,即不表章《大学》,而循循焉惟孔孟之从,必可守先待后,为一代大儒无疑也。”
近义词
继往开来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守先待后是由“守”、“先”、“待”、“后”四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守”意味着保持、遵守;“先”表示首先、优先;“待”指等待、观察;“后”表示之后、后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处理事情时,先保持冷静观察,然后再采取行动。这个成语强调谨慎和稳重的态度,避免冲动和鲁莽。
使用场景
- 守先待后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教育、工作和生活中。在教育方面,老师可以教育学生守先待后,先观察、思考再行动,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在工作中,领导可以要求员工守先待后,避免因冲动而导致的错误。在生活中,人们可以运用守先待后的原则,避免因情绪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故事起源
- 守先待后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个名叫孟尝君的人,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天,孟尝君的国家发生了一场战争,他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是立即出兵还是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孟尝君决定守先待后,他派人去侦察情况,观察敌军的动向。最终,他通过观察发现了敌军的弱点,然后再采取行动,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先守待后,观察情况再行动,可以避免错误和损失。
成语结构
- 守先待后的成语结构是由动词+副词+动词+副词组成的。其中,“守”和“待”是动词,表示行动;“先”和“后”是副词,表示时间顺序。
例句
- 1. 在做决策时,我们应该守先待后,不要急于行动。2. 在处理矛盾时,我们应该守先待后,先冷静下来再做决定。3. 做事情要守先待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
记忆技巧
- 要记忆守先待后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分为守、先、待、后四个词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观察周围情况后再行动,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守先待后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守先待后这个成语的意义与现代社会中的决策制定和行动规划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进一步了解决策制定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冲动和鲁莽行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做作业时,会守先待后,先仔细阅读题目再开始写答案。2. 初中生:在选课时,我会守先待后,先了解每门课的内容再做决定。3. 高中生:我在考虑大学专业时,会守先待后,先了解各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再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