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识
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
含义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典故出处
《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近义词
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博览群书
反义词
不学无术、孤陋寡闻
英文翻译
have wide learning and a retentive memor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举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强,不能读作“jiànɡ”。
成语辨形:识,不能写作“志”。
成语辨析:博闻强识和“见多识广”;都含有“见识广”的意思。不同在于同样表示见识广;博闻强识偏重在知识面宽;只用于书面语;“见多识广”偏重在阅历多;也用于口语。博闻强识含有“记忆力强”的意思;“见多识广”没有。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资聪颖,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备。8岁时就能写文章,他的诗词歌赋文笔清新流畅。《典论》中的《论文》一篇是我国文学批判史上杰出作品。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公元220年他废汉自立为皇帝。
详细解释
- 博:广泛;闻:听说;强:强大;识:知识。意思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广博且才智非凡,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学识广博,对各种知识都有深入的了解。可用于表扬有着卓越知识和才智的人。
故事起源
- 成语“博闻强识”最早出现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他才华横溢,博学多才,深受当时皇帝的赏识。据说,董仲舒曾经对皇帝说:“臣虽不才,却有博闻强识之名。”从此,“博闻强识”成为了一个常用的词语。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是一个博闻强识的学者,无论什么问题都能给出深入的解答。2. 她的博闻强识让我非常钦佩,每次和她交谈我都能学到很多新知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博闻强识”拆分为“博”、“闻”、“强”、“识”四个字分别记忆,然后联想到一个人广泛听说,知识强大的形象。可以用记忆法把这四个字分别与一个形象连结,例如用一个读书的人形象代表“博”,用一个耳朵形象代表“闻”,用一个力气大的人形象代表“强”,用一个大脑形象代表“识”等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知识和才智相关的成语,例如“博学多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是个博闻强识的好学生,因为我喜欢读书和学习新知识。2. 初中生: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3. 高中生:这位老师真的是博闻强识,不仅教我们知识,还能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4. 大学生:他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博闻强识的学者,深受同行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