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节下士
拼音zhé jié xià shì
含义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出处《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近义词
折节下贤人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成语举例: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累官至大冢宰,折节下士,天下多称之。”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尊重有知识的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折节,指折断脊梁骨;下士,指军队的下级军官。这个成语比喻宁死不屈,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屈从于恶势力。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有坚定原则、不屈服于压力的人,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正和不道德的情况下。
故事起源
- 该成语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名叫鲍叔牙的将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屡立战功,被封为上卿。然而,当他的国君齐桓公要他破坏与晋国的盟约时,鲍叔牙坚决拒绝,宁愿折断自己的脊梁骨,也不愿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他的坚定原则和忠诚精神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 1. 他宁愿折节下士,也不愿向那些不公正的要求低头。2. 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他展现出了折节下士的精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折节”这个词与“折断脊梁骨”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出宁死不屈的决心。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宁死不屈”、“忠诚不二”等,了解更多关于忠诚和坚定原则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鲍叔牙一样勇敢,宁愿折节下士,也不做不道德的事情。2. 初中生:在面对考试作弊的诱惑时,我选择折节下士,坚守诚信原则。3. 高中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要树立折节下士的精神,带头遵守纪律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