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拼音bàng guān zhě shěn,dāng jú zhě mí
含义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出处宋·马永卿《懒真子》第三卷:“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典故出处
宋·马永卿《懒真子》第三卷:“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近义词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傍观者指旁观事物的人,审指审视、审查;当局者指直接参与事物的人,迷指困惑、迷茫。这个成语意味着旁观者往往能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事情,而当事人由于自身的情感、利益等因素,往往无法全面理解问题。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个问题或情况下,旁观者能够更清楚地看清问题的本质,而当事人却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理解。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梁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讲述了梁武帝在宫殿中察觉到阵风,但他身边的人却看不到,只有一位宫女说:“傍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故事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为两个短语,分别是“傍观者审”和“当局者迷”。
例句
- 1. 他是一个傍观者,所以他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2. 作为当局者,你很难理解外界的看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这个成语与一个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记忆。例如,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着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而当事人却被迷雾所困。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局外人”、“旁观者清”等,来扩大对这类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站在远处,看到两个同学在争吵,我明白他们都有错,傍观者审,当局者迷。2. 初中生:看到爸爸妈妈为了工作问题争吵,我意识到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傍观者审,当局者迷。3. 高中生:在班级的争议中,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傍观者审,当局者迷。4. 大学生:在社会问题上,我们作为年轻人应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傍观者审,当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