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涂炭
拼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含义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处《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典故出处
《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近义词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反义词
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英文翻译
People are greatly afflicte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成语举例:旧中国,新旧军阀连年混战,弄得国无宁日,大地萧条,生灵涂炭。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涂,不能读作“yú”。
成语辨形:涂,不能写作“图”。
成语辨析:生灵涂炭和“水深火热”都可形容“人民受苦受难”;但生灵涂炭强调的是多数;即“生灵”;而“水深火热”既可强调多数;也可强调单数。生灵涂炭着重强调统治的黑暗;而“水深火热”着重强调人民的困境。
成语故事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详细解释
- 生灵涂炭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人民或群众遭受极大的苦难和痛苦。这种苦难和痛苦可能来自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各种因素,使人们生活在困境中,无法摆脱痛苦的境地。
使用场景
- 生灵涂炭常用于描述灾难、战争、社会动荡等情景,强调人们在这些情况下所遭受的痛苦和苦难。可以用于新闻报道、历史故事、社会评论等场合。
故事起源
- 生灵涂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当时,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失败后,被困于垓下。他的部下们为了保护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最终导致大量士兵伤亡,生灵涂炭。这个故事成为生灵涂炭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生灵涂炭是一个四个汉字的成语,结构简单,既没有特殊的修辞手法,也没有特殊的词序。
例句
- 1. 在那场自然灾害中,整个村庄的居民生灵涂炭,无家可归。2. 历史上有许多战争使人民生灵涂炭,痛苦不堪。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生灵涂炭”与灾难、苦难等词语进行联想记忆,以加深对该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被火焰包围的村庄,村民们生灵涂炭的场景,以此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灾难故事,以及其他与苦难和痛苦相关的成语,进一步扩展对这一主题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那场大火中,许多动物生灵涂炭,我们应该保护环境,避免这种悲剧发生。2. 初中生:在历史上的一些战争中,无数士兵和平民生灵涂炭,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3. 高中生: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危机导致了很多人生灵涂炭,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改善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