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
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
含义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典故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近义词
土崩瓦解、孤家寡人、分崩离析
反义词
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英文翻译
be utterly isolate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成语举例: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亲,不能读作“亲家”的“qìnɡ”。
成语辨形:叛,不能写作“判”。
成语谜面:最孤独可怕的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他的哥哥卫桓公篡位,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鲁隐公问大臣对公子州吁的看法,众仲认为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亲信的拥护,众叛亲离必定失败。后果然让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
详细解释
- 众叛亲离是一个描述人际关系破裂的成语。其中,“众”表示众多的人,“叛”表示背叛,“亲”表示亲人,“离”表示离散。整个成语意味着周围的人都背叛离去,即使是亲人也离散分散。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困难时遭到众人的背叛,连亲人也离散,感到孤立无援,失去支持和帮助的境地。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齐国的襄公被困在陈国时,他的臣子们纷纷背叛,连亲戚朋友也离散,使得襄公感到十分孤立无援。这个故事成为了众叛亲离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众叛亲离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动词组成。
例句
- 1. 在困难时,他经历了众叛亲离的境地。2. 这个团队已经众叛亲离,无法再继续合作下去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众叛亲离拆分为“众叛”和“亲离”来记忆。众叛表示众人背叛,亲离表示亲人离散。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际关系有关的成语,如“狼狈为奸”、“同仇敌忾”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朋友们都不和我玩了,感觉众叛亲离的。2. 初中生:在班级中,他因为一件事被同学们背叛,感到众叛亲离。3. 高中生:在高考前,他的朋友们纷纷离开,让他感到众叛亲离的孤独。4. 大学生:在竞选学生会主席时,他的竞选团队成员一个个离开,让他感到众叛亲离。5. 成年人:在工作中,他因为某个决定而被同事们背叛,感到众叛亲离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