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物赋形
拼音suí wù fù xíng
含义指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出处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典故出处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成语举例: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随物赋形是指根据物体的形状、特征或属性来赋予它相应的名称或属性。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观察事物时的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通过赋予物体特定的名称或属性,可以更好地描述和理解事物。
使用场景
- 随物赋形常用于描述人们观察事物时的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它可以用来表达人们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或特征来推测其属性或性质的能力。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荀子·劝学》一书中。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在劝人学习时提到了随物赋形这个概念,强调了观察事物时的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的重要性。
成语结构
- 随物赋形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随”、“物”、“赋”和“形”。
例句
- 1. 他通过观察云朵的形状和颜色,随物赋形地给予它们不同的名称。2. 孩子们喜欢用沙子堆砌成各种动物的形状,这是一种随物赋形的游戏。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相关的活动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例如,玩一些形状拼图游戏或画画时,尝试用不同的形状来表示不同的事物,以加深对随物赋形的理解和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相关的成语,如“目瞪口呆”、“耳熟能详”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人们观察事物时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到一只云朵的形状像一只兔子。2. 初中生:这个山的形状像一只卧龙。3. 高中生:通过观察花朵的形状和颜色,我们可以随物赋形地推测它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