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少国疑
拼音zhǔ shǎo guó yí
含义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典故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成语举例:疆场骚动,主少国疑,不乘此时出师却贼,如何安定社稷?★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九十六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主”、“少”、“国”和“疑”。其中,“主”表示主要负责的人,指的是领导层或政府官员;“少”表示缺乏,指的是缺乏决断力和信心;“国”表示国家,指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疑”表示疑虑和危机。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主要负责的人员缺乏决断力和信心,导致国家陷入疑虑和危机之中。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国家领导层或政府官员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和信心,导致国家面临危机的情况。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在危机时刻不敢负责任、不敢做出决策的领导人或官员。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后汉书·刘焉传》。刘焉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面临着外族入侵和内乱等多重困难。然而,刘焉一直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和信心,导致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和信心的领导人或官员。
成语结构
- 主少国疑
例句
- 1. 在国家危机面前,领导层主少国疑,导致了更大的混乱。2. 这位官员在关键时刻主少国疑,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每个字的意思和发音进行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比如,“主”可以联想为主要负责的人,“少”可以联想为缺乏,“国”可以联想为国家,“疑”可以联想为疑虑和危机。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东汉末年的历史故事,以及那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考试前主少国疑,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备考计划。2. 初中生:班长在组织活动时主少国疑,导致活动没有顺利进行。3. 高中生: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时主少国疑,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4. 大学生:领导层在处理经济危机时主少国疑,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