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
拼音bān mén nòng fǔ
含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处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典故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近义词
布鼓雷门、贻笑大方
反义词
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英文翻译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成语举例: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他乱谈。(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弄,不能读作“lònɡ”。
成语辨形:班,不能写作“斑”。
成语谜面:木匠修教室;老师傅面前显本领
成语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详细解释
- 指在专家面前卖弄一些自己并不懂得或者是不够高明的本领,结果只会让自己丢脸。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在专业领域中自以为是,却事实上对于行家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的情况。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班固的人,他是一位非常擅长使用斧头的木匠。有一天,他在家门前展示自己的斧头技巧,吸引了很多人观看。其中,一位行家级的木匠路过,看到班固的技艺并不高明,于是嘲笑他说:“你这样的技术也敢在大庙门前卖弄,真是班门弄斧。”这个故事就成为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班门弄斧的结构是“班门”和“弄斧”,其中“班门”指大庙门前,而“弄斧”指卖弄斧头技艺。
例句
- 1. 他在大会上班门弄斧,结果被专家们当场批评。2. 这个学生总是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却不知道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班门弄斧的故事情境,想象一个人在庙门前卖弄斧头的场景,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画蛇添足”、“杀鸡取卵”等,来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在班级里班门弄斧,却被同学们嘲笑。初中生:他以为自己很懂足球,结果在专业教练面前班门弄斧。高中生:他在面试时班门弄斧,导致失去了这个工作的机会。大学生:他在研究领域中班门弄斧,被导师批评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