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疾首
拼音tòng xīn jí shǒu
含义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
典故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
近义词
深恶痛绝、捶胸顿足
反义词
感恩戴德
英文翻译
resent deepl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成语举例: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对某事的痛恨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首,不能读作“sǒu”。
成语辨形:疾,不能写作“急”。
成语辨析:见“深恶痛绝”。
成语谜面:西子孟德各发老毛病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有婚姻关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但由于两国国境想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仍不免发生冲突。
晋历公即位后,因边界纠纷,两国君王在令狐订立盟约。但秦桓公回国后,立刻背叛盟约,偷偷去和楚国结盟。同时强令晋国和秦国一起进攻秦国边界的小国白狄,晋国答应后,秦国又派人偷偷告诉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白狄和楚国都看穿了秦国的用心,痛恨秦国背信弃义,于是将秦国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晋国。晋国于是联合诸侯之兵迎战秦国,同时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各国诸侯如今都知道秦国惟利是图,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都要和晋国亲近友好。现在我们陈兵以待,如果秦国和我们盟誓,则可退诸侯之兵,否则,我们各诸侯国将共同对付秦国。”
一个月以后,两军交战,秦国大败。
详细解释
- 痛心疾首是一个由“痛心”和“疾首”两个独立的词语组成的成语。痛心指内心极度痛苦,悲痛不已;疾首指极度憎恨,愿意割去头颅。痛心疾首形容一个人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对某种事物或某人的憎恨到了极度。
使用场景
- 痛心疾首常用于形容对于某种不公正、不道德的行为或事件感到极度痛苦和憎恨的情绪。可以用来形容对于社会不公、欺骗行为、背叛等引起的强烈愤怒和悲痛。
故事起源
- 痛心疾首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周本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夫差听信奸臣伍子胥的谗言,杀掉了大将申包胥,并将其首级挂在城门上示众。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兄长,他痛心悲痛至极,对夫差痛恨不已,愿意割去自己的头颅以报兄仇。后来,痛心疾首成为了形容内心极度痛苦和对某人或某事的憎恨到了极点的成语。
成语结构
- 痛心疾首是一个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形容词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内心痛苦和对某人或某事的憎恨。
例句
- 1.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痛心疾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2. 这个国家的腐败行为让人痛心疾首。3. 面对那些无辜受害者,我们都感到痛心疾首。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痛心疾首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心中痛苦得要割去头颅,表达了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憎恨和痛苦。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伍子胥和申包胥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看到有人欺负小动物的时候,我感到痛心疾首。2. 初中生:这个社会上的不公平让我痛心疾首,我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3. 高中生:看到那些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我痛心疾首,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