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叛道
拼音lí jīng pàn dào
含义离:背离,不遵守。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出处元·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一折:“旦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
典故出处
元·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一折:“旦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
近义词
大逆不道、背信弃义
反义词
安分守己、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英文翻译
depart from the right wa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离:背离,不遵守。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成语举例:改革者的主张和言行,总是被保守者看做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背离正道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经,不能读作“jìnɡ”。
成语辨形:经,不能写作“径”;叛,不能写作“判”。
成语谜面:还俗
详细解释
- 离经叛道是由两个成语组成的合成词语。离经来源于《汉书·艺文志》中的“离经叛道”,意为背离经典,指不遵循经典的教导。叛道则源自《左传·襄公八年》中的“叛道”,意为背叛正道,指违背道义。离经叛道的合成意味着背离传统的道路,违背常规的行为。
使用场景
- 离经叛道常用于贬义的语境中,形容那些违背常规、不拘泥于传统的行为或思想。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一领域中采取与众不同的方法或观点,但也常常带有贬义,暗示该人的行为或思想不被接受或认同。
故事起源
- 离经叛道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儒家学说主导着社会思想,其经典《论语》、《大学》等被奉为圣典。然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对儒家学说提出了质疑,主张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思想,与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有所不同。因此,墨家学派被视为离经叛道,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这个故事成为离经叛道成语的起源之一。
成语结构
- 离经叛道是由两个成语组成的合成词语,其中离经和叛道都是独立的成语。
例句
- 1. 他在研究领域里总是离经叛道,不按常规思考问题。2. 这个艺术家的作品离经叛道,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离经叛道这个成语:1. 将离经和叛道分开记忆,理解其各自的含义,再结合起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2. 可以想象一个人离开了经典的道路,走上了一条叛逆的道路,从而违背了传统观念。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离经叛道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了解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离经叛道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按老师教的方法做作业,总是离经叛道。2. 初中生:这位学生在班级中的观点与众不同,有时候会离经叛道。3. 高中生:他的艺术作品离经叛道,与传统的审美标准不同,但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4.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领域,有时候需要离经叛道,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