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不教而诛在词典中的解释
jiàoérzhū

不教而诛

拼音bù jiào ér zhū

含义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典故出处

  •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近义词

  • 不教而杀

反义词

  • 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英文翻译

  • punish without prior warning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成语举例: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成语辨形:诛,不能写作“殊”。

成语故事

  •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答道只须尊奉“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政”就可以。其中“四恶政”之首就是平时不给人教育,到时候却怪别人而去杀人,这就是虐。其次上暴、贼及小家子气。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人具有非常明显的错误或罪行,以至于不需要进行教育就能识别并惩罚。它强调了错误或罪行的显而易见,以及对其进行惩罚的必要性。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些错误行为或罪犯明显到不用再进行教育就可以惩罚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错误行为或罪犯被立即发现并受到严厉惩罚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官员对一名犯人进行了教育,希望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过自新。然而,这名犯人却没有受到教育的影响,仍然继续犯罪。最终,这位官员决定不再进行教育,而是直接将犯人处以死刑。从此,人们开始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明显错误或罪行的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

  • 不教而诛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不教”表示不需要教育,而“而”表示转折关系,“诛”表示惩罚或处决。

例句

  • 1. 这个罪犯明显有罪,不教而诛是理所当然的。2. 这个错误如此严重,不教而诛是必要的。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不教而诛”这个成语与一个明显错误或罪行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想象一个罪犯被立即发现并受到严厉惩罚的情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对犯罪的处理方式,以加深对“不教而诛”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偷了同学的铅笔盒,被老师发现后不教而诛,被罚站了一节课。2. 初中生:这个作弊行为如此明显,不教而诛是理所当然的。3. 高中生:这位考生明知道作弊是不对的,却还是选择了作弊,如果被考官发现,不教而诛也是应该的。

拆字解意

不教而诛成语造句

  • 不教而诛造句(精选13条)

    1、不知者不为过……阳哥你也看古文看得多,总该知道‘不教而诛。2、对幼儿管教严厉是对的,但也不能不教而诛!3、你明白成语“不教而诛”的意思吗?4、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不教而诛.5、主席说了,我们不搞‘不教而诛‘,招呼我今天打了.6、在这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