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鸣鼓而攻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érgōng

鸣鼓而攻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含义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典故出处

  •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近义词

  • 兴师问罪

英文翻译

  • convict and denounce in public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成语举例: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攻,不能写作“功”。
    成语辨析:鸣鼓而攻与“偃旗息鼓”有别:鸣鼓而攻含有公开地进行某项工作的意思;“偃旗息鼓”则含有不声不响地停止行动的意思。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详细解释

  • 鸣鼓而攻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它的意思是在鼓声响起的时候立即发动攻击。这个成语比喻行动迅速果断,毫不犹豫,形容决策果断,行动敢于冒险。它强调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不拖延不犹豫,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使用场景

  • 鸣鼓而攻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各种需要果断行动的场景,比如在工作中需要迅速解决问题、在竞争中需要迅速反击、在战争中需要迅速发动攻击等等。它强调了决策的果断性和行动的迅速性,适用于各种需要迅速应对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决定出兵攻打邻国晋国,但是他的军队并不是很强大,而且晋国的军队有着很高的防御力量。齐桓公决定采取一种奇特的战术,他在晋国的城外设立了一座大鼓,当鼓声响起时,齐军立即发动攻击。晋国的守军听到鼓声后以为齐军兵力强大,不敢出击,齐军趁机攻城,最终成功占领了晋国。从此,鸣鼓而攻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成语结构

  • 鸣鼓而攻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连词组成。

例句

  • 1.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鸣鼓而攻,不能退缩。2. 这场比赛的关键在于谁能够鸣鼓而攻,抢占先机。

记忆技巧

  • 要记忆鸣鼓而攻这个成语,可以将其形象化,想象自己站在一个战场上,听到鼓声后立即发动攻击的情景。可以通过与战争、竞争等相关的场景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鸣鼓而攻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鸣金收兵、鸣锣开道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鸣鼓而攻考试,不能拖延时间。2. 初中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我们要鸣鼓而攻,努力克服困难。3. 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时候,我们要鸣鼓而攻,全力以赴。4. 大学生:在迎接就业竞争时,我们要鸣鼓而攻,积极争取机会。

拆字解意

鸣鼓而攻成语造句

  • 鸣鼓而攻造句(精选22条)

    1、可恶的行为固然应该‘鸣鼓而攻’,但一经揭发,当事者反复掩饰,足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还当谨守忠恕之道。2、他作恶多端,群众鸣鼓而攻之。3、一直等到楚军完全准备好之后,宋襄公才鸣鼓而攻之。4、我读“论语”》刚一露头,就被“新儒家...

  • 鸣鼓而攻之造句(精选20条)

    1、鲁国执政的季氏家族富比周公,身为季氏内臣的孔门之徒冉求却还在为他聚敛财富,于是孔子号召门徒们“鸣鼓而攻之”。2、对于这些耻辱,如果听之任之而不鸣鼓而攻之,则是我们全社会的耻辱。3、因为在240年前,当工业革命的号角在欧洲吹响的时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