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哺握发
拼音tǔ bǔ wò fà
含义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典故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近义词
礼贤下士、吐哺捉发
英文翻译
stop in the middle of eating or washing one's hai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成语举例:周公在周盛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犹且吐哺握发,以纳天下贤士。(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西周时期,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向兄弟伯禽祝贺,说:“你以前是鲁国的有名能士,你到任后不要忘记你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
详细解释
- 吐哺握发是一个形容词,由“吐哺”和“握发”两个动词组成。吐哺指的是婴儿吃饱后吐出奶水,握发指的是婴儿抓住自己的头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之情,比喻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倾注全部精力,舍小家为大家。
使用场景
- 吐哺握发常用于形容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可以用在演讲、文章、书籍等场景中。
故事起源
- 吐哺握发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叫杨震的人。杨震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忠臣,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私利,以身许国,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奋斗到最后一刻。他的忠诚和热爱被后人称为“吐哺握发”。
成语结构
- 吐哺握发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组成。
例句
- 1. 他对祖国的吐哺握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 在国家危难时刻,他表现出了吐哺握发的精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吐哺”与“握发”两个动作形象地联想在一起,想象一个婴儿吃饱后吐出奶水,然后抓住自己的头发,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之情。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爱国主题相关的成语,例如“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长大后也要有吐哺握发的精神,为国家做出贡献。2. 初中生:杨震是一个吐哺握发的英雄,他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奋斗到最后一刻。3. 高中生:在国家危难时刻,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展现吐哺握发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