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拼音yīn shì lì dǎo
含义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典故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近义词
顺水推舟
反义词
倒行逆施
英文翻译
make the best of <adroitly guide action according to circum stance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成语举例:清 李渔《闲情偶寄 声容 治服》:“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因,不能写作“应”。
成语辨析:见“顺水推舟”。
成语谜面:诱以官禄;何故专权又谋私
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人孙膑和魏人庞涓都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庞涓做了魏国的大将,因妒忌孙膑的才能高于自己,便砍断了他的双腿,还在他脸上刺字、涂墨。后来,孙膑做了齐国的军师,辅助大将田忌率兵五万攻魏救韩。孙膑照田忌所说,挥师对魏都大梁发动进攻,逼庞涓从韩国退兵。果然,庞涓闻讯忙从韩国撤军。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孙膑又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向来以勇猛凶悍著称,他们根本不会把我们齐国的军队放在眼中。会用兵的人,要懂得因势利导的意思,也就是说要顺着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引诱他们中计。”于是,孙膑把吃饭的灶每天减少一批,制造出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留下步兵,只带精锐部队追击。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并在一棵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到了马陵,想点火看树上的字。顿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伤亡惨重,庞涓身中六箭。兵败如山倒,他只得无奈地拔剑自刎。
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孙膑并不是叫孙膑,而是受了“膑刑”(断双腿)之后才得了这个名字的。
详细解释
- 因势利导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因势”指的是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利导”指的是灵活运用策略,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因势利导强调的是根据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把握,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使用场景
- 因势利导通常用于指导管理、领导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在个人生活中,也可以运用因势利导的原则来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故事起源
- 因势利导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鲁国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的时候,他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灵活运用策略,最终成功地恢复了鲁国的统治。这个故事中的“因势利导”成语,逐渐被人们引用和运用于各个领域。
成语结构
- 因势利导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因”、“势”、“利”、“导”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但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意义。
例句
- 1. 领导者应该善于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战略,以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2.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因势利导”这个成语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来帮助记忆。想象自己面对一个变化的情境,然后思考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灵活运用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因势利导的故事和应用实例,可以帮助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可以学习其他与因势利导相关的成语,如“顺势而为”、“应势而变”等,来扩展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玩游戏的时候,会因势利导地选择合适的策略,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2. 初中生:面对学习的压力,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3. 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个人兴趣,做出明智的决策。4.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