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鸡盗狗
拼音tōu jī dào gǒu
含义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同“偷鸡摸狗”。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任意取乐,却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只是偷鸡盗狗之欢,如今家中又没人碍眼,任意停眠整宿。”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任意取乐,却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只是偷鸡盗狗之欢,如今家中又没人碍眼,任意停眠整宿。”
近义词
偷鸡摸狗
反义词
光明正大、安分守己
英文翻译
have illicit relations with wome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同“偷鸡摸狗”。
成语举例: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5章:“不到半年也吸光了,改干偷鸡盗狗勾当。”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偷窃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西门庆窜通王婆勾引潘金莲,被郓哥看破,武大郎亲自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踢倒。王婆指使潘金莲用砒霜药死武大郎,并一把火烧了尸体。用不着像偷鸡盗狗般的偷情,于是明目张胆地同居起来,结果被武松回来杀死。
详细解释
- 偷鸡盗狗是一个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偷窃鸡和狗。而在实际使用中,它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不顾道德、法律和伦理,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去获取他人的财物或权益。这个成语形象地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道德败坏的行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择手段、不讲道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有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或伤害他人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故事起源
- 《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的丞相李斯因为嫉妒宠臣春申君,于是派人偷了春申君家的鸡和狗。这个故事成为了形容人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不顾一切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偷鸡盗狗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偷鸡”和“盗狗”两个动词组成。
例句
- 1. 他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偷鸡盗狗。2. 这个公司的老板经常偷鸡盗狗,没有道德底线。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一边偷鸡,一边又盗狗,形象地展示了他不择手段的行为。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道德和伦理的知识,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偷鸡盗狗,被老师严厉批评了。2. 初中生:这个小偷偷鸡盗狗,最后被抓住了。3. 高中生: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偷鸡盗狗,丧失了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