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猛志常在在词典中的解释
měngzhìchángzài

猛志常在

拼音měng zhì cháng zài

含义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出处晋·陶潜《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典故出处

  •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成语举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叫精卫的鸟,常常从远隔千里的西山衔来木石,投到东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讲:刑天与黄帝争天下,最后被砍了头,扔到常羊山。刑天没了头,就把自己的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成嘴,挥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黄帝继续战斗。晋代诗人陶渊明写道:“精卫衔来小树枝想填平东海,刑天死了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他们的雄心壮志真是可歌可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有大志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叫精卫的鸟,常常从远隔千里的西山衔来木石,投到东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讲:刑天与黄帝争天下,最后被砍了头,扔到常羊山。刑天没了头,就把自己的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成嘴,挥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黄帝继续战斗。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道:“精卫衔来小树枝想填平东海,刑天死了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他们的雄心壮志真是可歌可泣。”。

详细解释

  • 猛志常在形容一个人的志向和决心非常坚定,无论遭遇什么困难或挫折,都能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斗志,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有坚定决心和毅力的人,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韩非子列传》。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提到了“猛志常在”的概念,强调了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猛”、“志”、“常”和“在”。

例句

  • 1. 他虽然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他的猛志常在,始终没有放弃。2. 她的猛志常在,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猛志常在”这个成语与坚定的动物形象结合,比如一只猛虎,它的志向和决心非常坚定,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斗志,不屈不挠地追求猎物。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比如“志在四方”、“志存高远”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猛志常在,争取考上理想的学校。2. 初中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猛志常在。3. 高中生: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猛志常在。4. 大学生:即使面临就业压力和竞争,我也要保持猛志常在,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拆字解意

猛志常在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