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吐气
拼音chū yán tǔ qì
含义犹言谈吐。指说话。
出处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
典故出处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
近义词
出言吐词、出言吐语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犹言谈吐。指说话。
成语举例:王庆听他两个人出言吐气,也猜着是黄达了,假意上前来劝,只一枷,望黄达膀上打去。★《水浒传》第一○三回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说话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出言吐气是形容人说话有力有势,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深受感动。这个成语强调了说话时的语气和力度,意味着不仅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还要有情感和感染力。
使用场景
- 出言吐气常用于赞美别人的演讲、文章、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争辩、辩论或演讲中展现出的强大口才和感染力。
故事起源
- 出言吐气的故事源于《左传》中的一则记载。公元前512年,齐国国君齐宣公与楚国国君楚庄王在麇公会盟,楚庄王的谈吐之辞令齐宣公深感震撼,齐宣公对他的表演赞不绝口,称之为“出言吐气”。这个成语由此而来,成为形容言辞有力、感染力强的赞美之词。
成语结构
- 主语+动词+宾语
例句
- 1. 他的演讲出言吐气,让所有听众都被深深打动。2. 她的文章出言吐气,字字珠玑,引起了广泛的共鸣。3. 这位演员的表演出言吐气,让观众陷入了剧情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出言吐气”与强大的气势和感染力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说话时声音洪亮有力,语气慷慨激昂,能够打动人心的场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表达能力、演讲技巧相关的成语,例如“口若悬河”、“辞不达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的讲解出言吐气,让我们都听得很认真。初中生:他的演讲出言吐气,让我深受启发。高中生:这位作家的文章出言吐气,读后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