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至义尽
拼音rén zhì yì jìn
含义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处《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典故出处
《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近义词
无微不至、急公好义
反义词
漠不关心
英文翻译
do what is humanly possible to help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成语举例: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冰心《斯人独憔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至,不能读作“zhī”。
成语辨形:至,不能写作“知”。
成语辨析:仁至义尽和“关怀备至”都可形容对别人的帮助达到了极点。但仁至义尽偏重于“仁”、“义”;语义范围要比“关怀备至”大;“关怀备至”偏重于“关怀”;即指对人关心。
详细解释
- 仁至义尽是由“仁”、“至”、“义”和“尽”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仁”表示仁爱之心,关心他人;“至”表示极致、最高境地;“义”表示正义、道德;“尽”表示全力、竭尽。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的仁慈和善良已经达到了最高境地,尽全力帮助他人,并竭尽所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使用场景
- 仁至义尽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的善良、仁慈和助人精神。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在帮助他人时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不计回报。
故事起源
-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其中有一则关于仁至义尽的故事。相传,孟子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官员,有一次他去拜访国君,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向孟子求救,说他的哥哥被困在河中无法自救。孟子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务,亲自去救援这个人的哥哥,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孟子的行为被国君看到后,深为感动,赞叹孟子的仁至义尽。
成语结构
- 仁至义尽的结构是“仁至”+“义尽”,表示仁慈达到了最高境地,义务尽到了最大限度。
例句
- 1. 他对朋友的帮助仁至义尽,总是尽全力去满足对方的需求。2.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的朋友仁至义尽地帮助了他。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仁至义尽的四个字按顺序记忆,理解成一个人的仁慈和善良达到了最高境地,尽全力帮助他人并满足对方的需求。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仁至义尽相关的成语,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无敌”等,以扩展对仁慈和善良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仁至义尽的,总是尽力帮助我们学习。2. 初中生:我的朋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仁至义尽地支持了我。3. 高中生:作为班长,我会尽力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做到仁至义尽。4. 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敬老院里对待老人都是仁至义尽的,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