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咬文啮字在词典中的解释
yǎowénniè

咬文啮字

拼音yǎo wén niè zì

含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出处胡适《考证》:“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典故出处

  • 胡适《考证》:“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近义词

  • 咬文嚼字、嚼字咬文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死扣字眼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咬文啮字形容人对文字的字面意义过于追求,过分纠结于字句的用词和表达方式,而忽视了事物的实际含义和核心思想。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忽略实质的人。

使用场景

  • 该成语常用于讽刺和批评,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只看表面,不关心实质的人。可以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新闻评论等场景。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家和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在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看到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字写错了,于是大发雷霆,对作者进行了严厉批评。但是,他却没有看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这个故事通过讽刺这个人只看到表面的错误,而忽视了文章的实质,来形容过分注重文字而忽略事物本质的人。

成语结构

  • 成语“咬文啮字”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咬”、“文”、“啮”和“字”。

例句

  • 1. 他太咬文啮字了,总是对别人的用词和语法指手画脚。2. 这位老师太注重形式了,总是咬文啮字,不关心学生的实际能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咬文啮字”与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联系起来,帮助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在啃食文字,而忽视了饭菜的实际味道,形成一个夸张的画面,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字相关的成语,如“纠缠不休”、“争论不休”等,以扩展对于文字和语言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别再咬文啮字了,我们只关心故事的情节。2. 初中生:这篇文章的字句很规范,但是有点咬文啮字,缺乏创新。3. 高中生:老师总是批评我们的作文,说我们咬文啮字,但是我们觉得这样更严谨。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能只咬文啮字,还要关注研究的实际意义。希望以上关于“咬文啮字”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拆字解意

咬文啮字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