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均力敌
拼音shì jūn lì dí
含义均:平;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出处《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典故出处
《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近义词
不相上下、棋逢对手
反义词
天差地别、寡不敌众
英文翻译
balance in pow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均:平;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成语举例:这场比赛对阵的双方势均力敌,最终以平局收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均,不能读作“yūn”。
成语辨形:均,不能写作“军”。
成语辨析:势均力敌偏重于指力量相等。“不相上下”应用范围更广;指二者在某方面差不多少。
成语谜面:相当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吕惠卿极力巴结他,帮助推行新法,参与有关重要的变革措施,受到王安石的器重。吕惠卿鼓动王安石倡导暴虐的政策。王安石被罢相时,吕惠卿与他势均力敌,就想方设法倾轧与陷害他。
详细解释
- 势均力敌是形容双方在力量、地位、能力等方面相当,难以决出胜负的状态。它强调双方势均力敌,平衡的局面,无法取得明确的优势。
使用场景
- 势均力敌多用于描述军事、竞技、商战等领域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双方在辩论、争吵等情景中互不相让,难以决出胜负的局面。
故事起源
- 势均力敌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故事。楚国和齐国的两位将军在一次会战中势均力敌,双方都无法取得胜利,最终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这个故事成为了势均力敌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势均力敌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势均”表示势力相当,力量平衡,“力敌”表示能力相当,难以分出胜负。
例句
- 1. 这场比赛中,双方实力相当,势均力敌,最终以平局收场。2. 在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实力相当,一直保持着势均力敌的状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势均力敌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力量相当的拳击手在比赛中互相拼搏,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延伸学习
- 除了势均力敌,还有一些相关的成语可以学习,例如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等,它们都与力量、势头相关,可以进一步丰富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比赛中,两队的得分一直保持在平局,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2. 初中生:辩论赛中,双方互相辩驳,一直势均力敌,无法决出胜负。3. 高中生:历史上的某些战役中,双方兵力相当,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