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豳公在词典中的解释
bīngōng

豳公

拼音bīn gōng

注音ㄅㄧㄣ ㄍㄨㄙ

繁体

基本解释

  • (1).指 周 的祖先 公刘 。因其曾率 周 人迁徙 豳 地定居,故称。《诗·豳风·七月》 唐 陆德明 题解:“ 周公 遭流言之难,居 东都 ,思 公刘 、 大王 为 豳公 忧劳民事,以比叙己志,而作《七月》、《鴟鴞》之诗。” 宋 吕陶 《蜀州重修大厅记》:“按古而求,盖 豳公 所由之风化。”后亦借指仁君或临难不苟的贤臣。 唐 贾至 《自蜀奉册命往朔方途中呈韦左相文部尚书门下崔侍郎》诗:“ 豳公 秉大节,临难不顾身。”
    (2).《诗·豳风》有《七月》篇,首句云:“七月流火。”因代指七月。《宋书·律历志下》:“若冬至审差,则 豳公 火流,晷长一尺五寸。”

基本含义

  • 指行为举止庄重、端正,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本心和意图。

详细解释

  • 豳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根据传说,豳公曾经在一次宴会上,他的朋友们都喝醉了,开始说出了一些真实的心里话。而豳公则保持了冷静和沉默,没有暴露自己的本心和意图。因此,豳公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行事慎重,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使用场景

  • 豳公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重要场合或困境中保持冷静、沉默,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本心和意图。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如果一方始终保持冷静和沉默,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底线,可以说他像豳公一样。此外,豳公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批评或指责时保持冷静、不轻易回应。

故事起源

  • 豳公的故事源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淮阴侯刘邦派遣人去招募豳公,但豳公一直不肯受命。最后,刘邦亲自去见豳公,豳公告诉他自己的疑虑,认为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刘邦听后大笑,称赞豳公的聪明才智,最终聘用了他。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豳”和“公”。

例句

  • 1. 在危机时刻,他像豳公一样保持冷静和沉默。2. 她不像其他人那样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像豳公一样低调行事。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豳公”这个成语的发音与“宾馆”进行联想。想象自己在一个宾馆里,需要保持冷静和沉默,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本心和意图,就像豳公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豳公相关的成语,如“豳风豳俗”、“豳语”等,以扩展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在课堂上像豳公一样保持沉默,从不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话。初中生:她在班级里像豳公一样,从不参与同学们之间的争吵和纷争。高中生:面对考试的压力,他像豳公一样保持冷静,不受外界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上,他像豳公一样谨慎言行,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拆字解意

豳公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