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诤士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èngshì

诤士

拼音zhèng shì

注音ㄓㄥˋ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直言谏诤之士。 清 周亮工 《橄榄》诗:“自是圣朝容諍士,争驰諫果入 长安 。”

基本含义

  • 指正直、坦率、直言不讳的人。

详细解释

  • 诤士是由“诤”和“士”两个字组成的。诤意为直言不讳、坦率,士指有学问、有才华的人。诤士指的是勇于直言的有才华之人。

使用场景

  • 诤士一词常用以赞美那些敢于直言的有才华之人。可以用来形容有勇气、有见识、敢于批评和提出建议的人。可用于各种场合,如形容政治家、学者、评论家等。

故事起源

  •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一则故事。当时,孔子的学生曾子和子路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他们向他请教学问,但这个人并不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曾子和子路都感到非常惭愧,但孔子却赞扬这个人是一个诤士,因为他敢于指出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成长。

成语结构

  • 诤士是一个名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是一个诤士,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所在。2. 只有诤士才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提出改进的建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勇敢直言的士人,他在众人面前大声说出真相。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诤士相关的成语,如“诤友”、“诤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诤士,总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2. 初中生:只有诤士才敢于直接指出老师的错误。3. 高中生:我希望成为一个诤士,为社会带来正能量。4. 大学生:作为一个诤士,我会勇于批评不公正的决策。5. 成年人:他是一个诤士,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拆字解意

诤士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