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第三种人在词典中的解释
sānzhǒngrén

第三种人

拼音dì sān zhǒng rén

注音ㄉㄧˋ ㄙㄢ ㄓㄨㄙˇ ㄖ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 胡秋原 、 苏汶 等人,自称是居于国民党反动文人和左翼革命文学阵营之间的所谓“第三种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文艺自由”论,并用以反对左翼文学所提倡的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的主张。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然而他不知道,因此他也写不出,于是他自称‘第三种人’,他‘为艺术而艺术’,他即使写了出来,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而已。”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在这天罗地网的阶级社会里,你逃不到什么地方去,也就做不成什么‘第三种人’。”

基本含义

  • 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属于任何一方的人或群体。

详细解释

  • 成语“第三种人”用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与两个对立的群体无关的人或群体。这个成语强调了这些人或群体与双方的立场不同,他们可能是中立的,也可能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不被双方所控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观点。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在两个对立的群体或立场之外的人或群体。它可以用来讨论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中立人或独立思考者。

故事起源

  • 关于“第三种人”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明确,但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战争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辜的百姓或中立的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却被卷入了战争中。这些人就被形容为“第三种人”。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第”、“三”和“种人”。

例句

  • 1. 在这场争论中,他成为了第三种人,不被任何一方接受。2. 在这个问题上,她的观点与我们两个的立场都不同,她是第三种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争论场景,有两个人在争论,而在他们之外站着一个独立的人,这个独立的人就是“第三种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了解不同时期对于“第三种人”的定义和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学校里经常看到一些不属于任何一个班级的孩子,他们就像是第三种人一样。2. 初中生:在班级里,有些同学不参与任何团体活动,他们就是我们班级的第三种人。3. 高中生:在学校的学生会选举中,有些同学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可以被称为第三种人。4. 大学生:在大学的辩论赛上,有些同学不支持任何一方,他们被认为是第三种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5. 成年人:在社会上,有些人对政治立场保持中立,他们被称为第三种人,具有独立的观点。

拆字解意

第三种人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