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持
拼音jiàn chí
注音ㄐㄧㄢˋ ㄔ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越分把持。 明 方孝孺 《霍光》:“吾故曰 光 之不底于戮,幸也。以其昧於去就之义,而不知天之大柄不可僭持也。”
基本含义
- 指超越职权或权力范围,擅自占有或掌握。
详细解释
- 僭持一词源于《左传·哀公十九年》。其中“僭”指超越本分,越过限制;“持”指拿着、掌握。合起来表示超越职权或权力范围,擅自占有或掌握。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组织越权行事,擅自掌握权力或资源的行为。也可用于指某人或某组织超出职责范围,侵占他人的权益。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籍,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左传·哀公十九年》中的故事是指齐国哀公在位时,大臣蹇叔僭持国政,擅自掌握大权,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成语结构
- 成语“僭持”由两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以为自己有权力僭持公司的决策,结果导致了公司的破产。2. 政府官员不能随意僭持公共财产。3. 这个组织的领导者经常僭持权力,不听取他人的意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僭持”。可以想象一个人越过限制,擅自掌握了一把权杖,表示超越职权或权力范围。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擅权妄为”、“专横跋扈”等,了解更多有关权力和职责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的班长常常僭持权力,不让其他同学参与决策。2. 初中生:政府官员不应该僭持权力,应该为人民服务。3. 高中生:有些学生会因为成绩好而僭持权力,欺负其他同学。4. 大学生及以上:公司的老板不能随意僭持公司的决策,应该听取员工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