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仗子
拼音tóng zhàng zǐ
注音ㄊㄨㄙˊ ㄓㄤˋ ㄗ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仪仗队使用的铜制兵器。亦指执这种兵器的卫士。《宋史·仪卫志一》:“旁头一十人,素帽、紫紬衫、纈衫、黄勒帛,执铜仗子。”《宋史·仪卫志一》:“铜仗子二十人,素帽,紫紬衫、黄勒帛。”
基本含义
- 指的是武器,特指刀剑等金属制成的兵器。
详细解释
- 铜仗子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武器的威力和锋利程度。成语中的“铜”指的是金属铜,而“仗子”指的是兵器,通常是刀、剑等。这个成语比喻武器锋利、威力强大。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武器的锋利和威力,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物品的锋利程度。
故事起源
- 根据《晋书·王敦传》记载,铜仗子原指铜制的兵器,王敦在战乱中用铜仗子制作兵器,威力非凡,故成为成语。王敦是中国晋朝时期的一位军事家,他的铜仗子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因而流传下来。
成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铜仗子”,没有修饰成分。
例句
- 1. 这把刀真是一把铜仗子,锋利无比。2. 他手中的铜仗子挥舞得如风,敌人无法抵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铜制兵器相关的形象进行记忆,比如想象一把锋利的铜剑或铜刀。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历史,以及其他与武器相关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手里的铜仗子闪闪发光,看起来很厉害。2. 初中生:这把铜仗子锋利无比,一挥之间就能将敌人击败。3. 高中生:他手中的铜仗子舞动如风,所向披靡,威力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