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民
拼音péng mín
注音ㄆㄥˊ ㄇㄧ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指 清 代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清史稿·食货志一》:“棚民之称,起於 江西 、 浙江 、 福建 三省。各山县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艺麻种箐,开鑪煽铁,造纸制菇为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 陕西 老林,惟棚民流寓,零散垦种。” 清 冯桂芬 《陈君若木家传》:“棚民帖然改行,汔於城陷,无一从贼者。”
基本含义
- 指生活在棚户区的居民,也可泛指生活在非正规住房或临时居所的人群。
详细解释
- 棚民一词由“棚户区”和“居民”组成,形象地描述了那些居住在临时性棚屋或非正规住房中的人们。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指代社会底层的人群,他们生活环境恶劣,面临贫困和不稳定的居住状态。
使用场景
- 棚民一词常用于描述社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它可以用来讨论社会公平和贫富差距等议题。此外,它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些人暂时居住在临时性住所中的情况,比如露宿者或受灾民众。
故事起源
- 棚民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由于住房问题,他们只能在城市的棚户区或临时性住所居住,因此被称为“棚民”。
成语结构
- 棚民的结构是由名词“棚”和名词“民”组成,其中“棚”表示临时性住所,而“民”表示居民。
例句
- 1. 这个城市的棚民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改善。2. 我们应当关注棚民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记忆技巧
- 记忆棚民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棚”字与临时性住所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住在简陋的棚屋中。将“民”字与居民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生活在非正规住房中。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社会问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贫困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棚民是生活在棚子里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初中生:我们应该关注棚民的生活状况,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高中生:棚民问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