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
拼音yōng jū
注音ㄩㄥ ㄐㄨ
繁体
基本解释
◎ 痈疽 yōngjū
[ulcer;carbuncle] 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英文翻译
1.ulcer
详细解释
(1).毒疮名。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若痈疽之相泞,色淫之相连,一节动而百枝摇。”《急就篇》卷四:“痈疽瘛瘲痿痹痮。” 颜师古 注:“痈之言壅也,气壅否结,里肿而溃也。痈之久者曰疽。” 宋 叶适 《故赠右諫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方谗人尚炽,邪正未分,如痈疽隐起於其身,不决溃之不止。”《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 文帝 偶然生下个痈疽,脓血迸流,疼痛难忍。” 清 陈睿思 《阅<三朝要典>》诗:“譬如痈疽生腹心,毒气烁体亡身命。”
(2).比喻祸患;毛病。《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
基本含义
- 痈疽是指皮肤或内脏发生的严重化脓性炎症,引申为形容社会上的腐败和败坏现象。
详细解释
- 痈疽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是由于体内湿热积聚,导致毒素无法排出体外,从而引起的皮肤或内脏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在成语中,痈疽用来比喻社会上的腐败和败坏现象,如贪污腐败、道德败坏等。
使用场景
- 痈疽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可以用于新闻报道、社会评论、文学作品等场景。
故事起源
- 痈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故事讲述了项羽围困刘邦于垓下,但刘邦通过一位卧床不起的老妇人传递消息给项羽,称自己身上生了痈疽。项羽对此表示怀疑,后来才发现刘邦真的生了痈疽,错失了一次击败刘邦的机会。由此,痈疽成为形容不可忽视的败坏现象的成语。
成语结构
- 痈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词语。
例句
- 1. 这个公司的腐败现象犹如一颗痈疽,亟待清除。2.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消除社会上的痈疽。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痈疽与腐败现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痈疽的形象,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腐败现象相关的成语,如“败坏风气”、“贪污腐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偷别人的铅笔,真是痈疽不治。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老师讲解了明朝末年的痈疽现象。3. 高中生:这个社会上的痈疽已经严重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4. 大学生:我们应该加强对腐败现象的打击,不能让痈疽继续蔓延。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痈疽”这个词语。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