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物则在词典中的解释

物则

拼音wù zé

注音ㄨˋ ㄗ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事物的法则。《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 韦昭 注:“物,事也。则,法也。” 宋 叶适 《代薛明瑞上遗表》:“灼见物则,不失义理之中;审知治原,常以仁恕为本。”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识·气论》:“理以心知,知与理来,因物则而后交格以显,岂能离气之质耶!”

基本含义

  • 物事有所规则,有一定的规律。

详细解释

  • 物则是由“物”和“则”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物”指事物、物体,“则”指规则、法则。物则意指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则,遵循一定的法则。

使用场景

  • 物则常用于描述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性,也可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强调事物或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法则。

故事起源

  • 物则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当时,晋国的昭公去世,国内出现了一种混乱的局面。晋国的大夫荀首提出了“物则”这个观点,意味着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和法则,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成语结构

  • 物则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

  • 1. 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物则,不能随意行动。2. 在学习中,我们要明白物则,按照规律去学习。

记忆技巧

  • 1. 可以将物则记忆为“物体有规则”,帮助理解其含义。2. 可以将物则与事物的规律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

延伸学习

  • 1.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法则”、“规律”等。2.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晋国昭公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物则观点的具体实施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遵守校规校纪,因为物则告诉我们要遵守规则。2. 初中生:学习需要按照物则,不能随意发挥。3. 高中生:了解物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4. 大学生:在研究领域,要遵循科学的物则,进行准确的实验和推理。

拆字解意

物则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