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鸣蛇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shé

鸣蛇

拼音míng shé

注音ㄇㄧㄥˊ ㄕ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传说中的水中动物名。《山海经·中山经》:“ 鲜山 ,多金玉,无草木。 鲜水 出焉,而北流注于 伊水 。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汉 张衡 《南都赋》:“其水虫则有蠳龟、鸣虵、潜龙、伏螭。”

基本含义

  • 指有预兆性的迹象。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某种预兆或征兆。

详细解释

  • 成语“鸣蛇”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鸣”和“蛇”。其中,“鸣”指发出声音,表明有某种预兆或征兆;“蛇”指蛇类动物,一般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因此,“鸣蛇”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某种预兆或征兆。

使用场景

  • 成语“鸣蛇”常用于形容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某种预兆或征兆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天气、自然灾害、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成语“鸣蛇”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九年》:“鸣蛇而出,国人莫敢声。”这个故事讲述了公元前512年,鲁国的僖公在国内施行法律改革后,百姓纷纷改正错误行为,国家治理得到了改善。当时,有一天,一条蛇从鸟巢里出来,鸣叫着离开,没有人敢去捕捉。这被人们看作是天降祥瑞的预兆,意味着鲁国的改革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成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鸣蛇”,表示某种预兆或征兆。

例句

  • 1. 这场暴雨是鸣蛇,预示着灾难即将降临。2. 他表现出的焦虑和紧张是鸣蛇,说明他对考试非常重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鸣蛇”联想为一条蛇发出声音的样子,表示某种预兆或征兆。可以通过想象一条蛇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周围的人们都感到不安和紧张来记忆该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蛇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蛇鼠一窝”、“蛇蝎心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下午突然起了大风,我觉得这是鸣蛇,意味着天气要变坏了。2. 初中生:我在考试前总是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种感觉就像是鸣蛇一样。3. 高中生:我觉得社会上的一些变化和动荡可能是鸣蛇,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拆字解意

鸣蛇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