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经济学家邹至庄的成长故事

经济学家邹至庄的成长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8 06:12:22  热度:8℃

邹至庄真正独立地进行经济学研究,是从寻找博士论文题目开始的,他感慨地说,这一过程非常不容易。事实上,不止他一人有类似的经验。找一个合适的博士论文题目往往比写作过程更困难,因为题目太大可能无法驾驭,但题目太小又难出新意,它既要考人的判断力,而又与运气有关。

但邹至庄这样折腾一年,决非白白浪费,他得到了很多无形的训练。从写博士论文开始,他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研究进程:先花时间把有关的经济理论弄清楚,然后再接触实际的数据资料,之后研究成果就会水到渠成地出来。他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题目,那就是研究美国的汽车需求,因为他曾修读过“消费需求理论与计量”,对有关的理论相当熟悉,而且自己也很有兴趣,所以就选择了汽车这种耐用品作为研究对象。

邹至庄最终在1955年完成了《美国汽车需求》,并在两年后(1957年)出版。围绕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曾发生过不少有益的争论。芝加哥学派的学术作风向来以强悍着称,研讨会上的争辩更是从来不留情面,着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是邹至庄的指导老师之一,他为人比较顽固,他们两人辩论的时候简直就跟吵架没两样。弗里德曼直嚷:“不对!不对!”但事后他又对邹至庄说:“要是你写的东西没有价值,我不会和你吵;正因为你写得好,我才和你吵。”看来,能跟弗里德曼大吵一场也是要有资格才行的。

1960年,邹至庄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检验两条线性回归方程式的系数是否相同》,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着名的“邹氏检验”(Chowtest),邹至庄由此在经济学界声誉鹊起。

对于如何做学问,邹至庄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觉得,只要每天有三四个小时头脑清醒全力以赴地思考问题,就够了;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问题,有五个小时也可以了。至于思考什么问题,可以在每天起床时先考虑一下。如果对一个问题,每天都能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日积月累起来,几个月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对大的研究方向,邹至庄则觉得应以兴趣为主,机会为辅。如果没有兴趣,研究一定做不好。但如果光有兴趣,没有机会,也难以成事。

不过总的来说,邹至庄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曾有两家电脑公司为权益纷争而诉诸法院,请他和斯蒂格勒代表其中一家公司提供证词。这是份报酬非常优厚的差事,因为他代表公司去加州准备出庭,自出门那一刻开始计算,包括乘飞机、住宿旅馆的时间都算在里面,付给他们200美元的时薪,就是晚上在家里阅读有关文件、书籍也同样计费。但干到后来他深感厌倦,觉得就学术研究而言,这件事实在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也就不想赚这钱了。官司前后持续了一年,结束的时候,他大有如释重负之感。

邹至庄在促进中国与美国经济学界交流方面也有重要贡献:1984年的微观经济学暑期班结束后,他到华东一带旅游,其间,他写信给当时的高教司副司长兼北大教授夏自强、王复孙、王泽农三人,表示愿意与教育部合作,选派优秀的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邹至庄回到美国一个星期后,教育部回复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在1984年底就开始了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考试。第一批参试者有一百六十多人,其中63人经邹至庄安排出国,1985年开始正式派遣出国。自此至1988年的四年里,邹至庄一直都在帮助中国学生到美国攻读经济学。

但后来,邹至庄发现,经他选派出国的留学生,有95%之多,最终留在美国没有回去。同邹至庄一样热心于帮助中国学生赴美学物理学的李政道,在遇到同样的情况后十分不满。但邹至庄却有与李政道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首先,人们为争取出国,积极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因此使经济学在中国大陆得以迅速发展,仅仅是这一点,就已使中国的经济学界受益不尽。其次,他觉得栽培留学生的目的,不应只将目光狭隘地局限在中国,而应看作是为世界培养人才。

这些留学生不管最终留在美国还是中国,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从事学术研究,总还是有益的。最后,留学生虽然留在美国,并不等于他们就不肯或不能为中国服务,有时短期回国讲学,或利用在国外的便利,协助国内的学者到国外访问,及筹集国内学术活动所需之经费等等,都一样是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有了这样的想法,再加上邹至庄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自由学者,坚信自由是个人进行抉择时所需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因此,他不像李政道以及在国内协助学生出国的教育部官员那样,竭力说服留学生回国。如果有留学生去问他这方面的问题,他一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作长远的考虑,以学生本人的效用最大化为原则。邹至庄提出,只要中国内部的经济及其他环境改善,即使是外国学者也会不请自来,更不必说有着浓厚的报效国家的道德情结的中国人了。这大约也是一种经济学的思路吧。

猜你喜欢

  • 阿P拍结婚照

    阿P和小兰结婚已有十几年头了。那时候两人都还在农村,经济状况不宽裕,草草地备了几桌酒席请亲戚朋友喝一顿酒,就把婚事给办了。如今两个人进城经商,不但积累了一大笔钱,而且还在城里买了一套二手房。这天,阿P和小兰在街上购物,突然鞭炮齐鸣、鼓乐声声

  • 大桥村的连心桥

    大桥村的桥已经坏了半年多了。这半年多来,可苦坏了大桥村的村民了。这桥是村民去乡里赶集的必经之路。“民以食为天”,可除了粮食之外,村民们日常生活用品都得到集市里买,自产的农副产品也得去集市上去卖。可这通往“阳关道”的桥坏了,村民们自然也无法去

  • 买件衬衣真烦恼

    老婆说:“人是衣,马是鞍,形象就是开路先锋。你那件衬衣都穿好几年了,洗都洗不净了,太旧了,淘汰吧!今天晚上,没有别的事,咱逛街去!顺道给你买件新衬衣。”我打趣地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革命的传家宝,咱不能丢!”老婆恼了:“

  • 村委会配了电脑

    随波村不愧是省、市级文明单位,市、县级先进社区,走进村委会,南方引种的珍贵树种四季常青,春夏秋三季开放的花朵争芳斗艳;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一尘不染,庄重典雅的接待室里摆满了奖状、奖旗与奖杯。为响应上级“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乡村办公自动化”的精神

  • 一只想出名的螃蟹

    俗话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哪个愿意一辈子平平淡淡?谁不想一生风风光光?谁不想吃香的喝辣的、开跑车住豪宅呢?但前提是得有钱,要有钱就得出名,要出名就必须炒作。现如今,这是一个奉行“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半分不是人。”的社会。所

  • 推一把,50元

    一大早,李大爷就从小区里收到了满满一三轮车旧货。李大爷是个失地农民,两年前就领到了养老金。李大爷因呆在家里闲不住,不顾儿女的劝阻又干起了收破烂的行当。李大爷把一车旧货捆扎绑好,然后骑上三轮车向废品收购站驶去。半路上他还掏出手机跟老伴打了一个

  • 父与子的公平

    那一大片月季,在薄雾的笼罩下更显妖冶。月季花肆无忌惮的开着,像是想留住过往的行人。这片花园与A市第一中学仅有一墙之隔,提起第一中学真可谓赫赫有名,这里聚集着来自各地的名师,数十年来从这里走出的的有用之才也不计其数,可以说是A市最好的高中了。

  • 折射出人类灵魂的镜子

    “铁蛋死了!”……从乡下来城里办事的弟弟对我说。我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弟弟也一仰脖子把半杯六十二度的老白干喝干了……,接着又说:“他死时还紧紧抱着那面破镜子,收尸的人用手掰都掰不开……”泪水不由自主的顺着我的眼角流下来……提起铁蛋,我并不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