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命犯“桃花”

命犯“桃花”

收录日期:2025-08-08 01:17:05  热度:7℃

张局长仰坐在宽大厚实的真皮办公椅里,两眼微闭,脑海里乱糟糟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一直在他眼前晃动……

市纪委上午来人在城建局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找他单独进行了谈话,这是他最担心和害怕的事情。因为他对自己的斑斑劣迹有很清醒的认识,他也深深知道“欲盖弥彰”这句成语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在城建局“一把手”的位子上他干了六、七年,对这里的人和事他是再清楚不过了,谁敢在他头上动土——无异于“自绝前程”。可他也纳了闷:在无任何敌意矛盾征兆的情况下,自己咋就上了市纪委的“黑名单”!看来自己队伍内部人员还不够纯洁,肯定有“内奸”与市纪委遥相呼应,可这位“内奸大人”是谁呢?老A、老B、小甲、小乙……不,绝对不可能!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局里这帮人的胆子都被他捏小了,没有人敢和他玩“变脸”,更何况向市纪委检举揭发,闹你死我活这样的政治游戏!试想一想,扳倒了自己,无疑也断了局里所有人的财路,往后这每年每人十几万元的福利奖金还找哪位局长去要呢!

张局长搔了搔像长了毛的冬瓜一样的脑袋,顺手从抽屉里拿出了一盒“大中华”,抽出一支点燃后又仰身躺在了厚实的真皮座椅里。这一回他没有闭眼,而是意味深长的看着从自己嘴里吐出的一圈一圈的烟雾,像一连串的问号在空气中盘旋;他也像是一条困在鱼缸底部昂头吐着水泡的老鲇鱼,正一圈一圈为自己的人生画上有气无力的句号……

突然,张局长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浑身打了个激灵。他起身慌忙在抽屉里乱翻,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黄色信封被他从抽屉底部扒拉了出来,他清晰记得这是前年和情妇小N去降魔寺烧香观光时独醒老方丈留给他的“谶语锦囊”,说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坚决不能打开。如今自己摊上了大事,仕途将绝,马上要身陷囹圄,独醒老方丈的锦囊妙计也许能帮自己逃过一劫,甚或化险为夷,使自己太平无事……

张局长不敢多想,心里默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然后像赌场上输红了眼的赌徒,呵呵瑟瑟的打开了信封:今贝水亏,命犯桃花

八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张局长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他是何等聪明之人!对独醒老方丈一句纸上猛喝:贪污、被情人告发。他理解的清清楚楚……

等待他的也必定是法律的严惩!

猜你喜欢

  • 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19

  • 杨靖宇的故事

    一个姓丁的叛徒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耻地叛变了,出卖了抗日联军。这个可恶的叛徒领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形势严峻,杨靖宇决定将主力转移,突围出去,他自己带一支小部队留下来牵制敌人。大家都不同意,杨靖宇坚决的说:

  • 吴国大夫伍子胥是怎么死的?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时楚国监利县(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场村附近)人。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有关于伍子胥的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片段:伍子胥跪于吴王夫差面前,告诉他,请大王不要听信勾践和范蠡的话,

  • 古人尊师的故事

    古人尊师的故事一: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

  • 列宁的故事4则

    列宁的故事:戒烟列宁是从17岁时学会吸烟的。他的母亲玛丽娜十分担心他的健康,因为列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身体并不十分结实,就劝他戒烟。母亲对列宁列举了吸烟对身体有害的种种理由,然后向他指出,在他自己没有挣钱之前,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是几个戈比的支

  • 萧红与鲁迅的“绯闻”往事

    三个人,静静地站了一两秒,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来了,鲁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1934的冬天,萧红二十三岁了。两萧启程去上海正式拜见鲁迅,这是。在上海,萧红焕发了更大的活力,遗憾的是,和萧军的关系变冷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和鲁迅有关,我也这么

  • 王洛宾狠扇日本人耳光

    1936年夏天,王洛宾到扶轮中学当音乐教员,每天早上骑车去五塔寺吊嗓子。一天,他顺着高粱桥河北岸,骑车往西走,看到河南岸有一群人发生了争执,王洛宾仔细一看,原来是三个日本浪人在老乡的养鱼池里钓鱼,老乡再三央告,他们根本不听。当时河水至多有2

  • 中国历史上由“打耳光”引发的重大事件

    打耳光,文雅的说法叫“掌掴”,其对精神的侮辱,要远甚于肉体的损伤—面子一事,在中国素来是极受尊崇。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一旦连脸都打了,未免太不给人留余地,彼此的矛盾也就公开化了。和其他许多事物一样,“打耳光”也是古已有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