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
唐 · 岑参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注释
昨夜:昨天晚上。云际:云雾之间。
旦:清晨。
西峰:指西面的山峰。
林中僧:住在山林中的僧侣。
微雨:细雨。
潭上:水潭的上方。
诸峰:众多的山峰。
青翠:颜色青绿而鲜亮。
秦岭:中国中部的山脉。
不开:这里指被云雾遮挡,看不见。
石鼓:可能指特定的山名或岩石,有回音之意。
秦王:古代秦国的君主,这里泛指历史上的帝王。
东南云开处:东南方向云雾散开的地方。
突兀:高耸的样子。
猕猴台:可能是一个地名,形容其险峻如同猕猴所居之处。
崖口:悬崖的边缘。
悬瀑流:悬挂着的瀑布水流。
半空:空中。
皑皑:形容雪或白色物丰富堆积的样子,这里指瀑布水花四溅如同白雪。
喷壁:水从岩壁喷出。
四时雨:一年四季都像下雨一样。
傍村:靠近村庄。
北瞻:向北眺望。
长安道:通往古都长安的道路。
日夕:早晚。
尘埃:尘土。
若访:如果去拜访。
张仲蔚:古代隐士的名字,这里代指隐居的高人。
衡门:简陋的门,代指贫寒之家。
蒿莱:杂草,这里形容门庭荒芜。
翻译
昨晚我宿于云雾缭绕的山间,拂晓时从西峰返回。林中的僧人未曾得见,只有细雨落在水潭边。
众多山峰一片青翠,唯有秦岭云遮未展。
石鼓山间偶有回响,秦王昔日英姿何在。
东南方向云雾散开,猕猴台突显峻峭姿态。
悬崖口瀑布如悬挂,半空之中白茫茫一片。
岩壁四季飞溅雨珠,邻近村庄整天似雷鸣。
向北遥望长安古道,早晚尘土飞扬不息。
若去探访张仲蔚,只见柴门被野草覆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终南山区游历的景象和心境。诗中“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两句,写出了诗人昨晚在云端停留,第二天早晨从西边的高峰返回来,给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感觉。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林中的宁静和神秘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细腻变化的观察,微雨如同天然的洗礼,为山野增添了一份清新。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众多青翠欲滴的山峰时,内心的赞叹与惊奇,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秦岭未能一览无余的遗憾和期待。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这两句通过石鼓偶尔发出声响,联想到了古代秦王的传说,彷彿间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接下来的“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壮丽山势和飞泻的水流的赞美。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这两句通过对雨声和雷鸣的描述,再次强调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细致观察。
最后,“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则是诗人对于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人相见的期待,通过长安道路上日落时分的尘土,以及寻访友人张仲蔚却只见到满是荆棘的小道,表现了诗人的怀旧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通过诗人的感受和思考,传达了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