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其四)
黄钟瓦釜待搜求,不宜强分先后。
泰岱兼容抔土,海洋不择细流。
而今借鉴不避修,安得划牢自囿。
词语解释
不择的意思:(1).不拒绝。《韩非子·大体》:“ 太山 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秦 李斯 《上秦始皇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不躱避。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诗:“践蛇茹蛊不择死,忽有飞詔从天来。”(3).不区分。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4).不挑选。《韩非子·难三》:“不择日而庙礼太子。”《旧唐书·裴行俭传》:“ 行俭 尝谓人曰:‘ 褚遂良 非精笔佳墨未尝輒书,不择笔墨而妍捷唯予及 虞世南 耳。’”...
不宜的意思:◎ 不宜 bùyí[unsuitable;inappropriate] 不适合,不适宜这种土壤不宜种花生...
不避的意思:◎ 不避 bùbì(1) [make light of]∶不回避,藐视困难和艰险不避艰险(2) [second to none]∶不让,不亚于,不差于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 禹。——汉·晁错《论贵粟疏》...
典型的意思:[释义](1) 基本义:(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选举典型代表。(作定语) (2) (形)具有代表性的。这件事很典型。(作谓语) (3) (名)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表现出人的某种社会特征的艺术形象;它既表现了人的一定的阶级特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祥林嫂是旧中国被压迫被剥削的典型。(作宾语) [构成]偏正式:典(型 [同音]典刑...
而今的意思:[释义](副)如今。 [构成]附加式 [例句]而今大家生活非常好。(作状语)...
海洋的意思:[释义](名)海和洋的统称。 [构成]并列式:海+洋 [例句]海洋里有很多生物。(作主语)...
兼容的意思:◎ 兼容 jiānróng[copatible;compatible] 彩色电视广播可以同时用黑白电视接收机接收成黑白图像而不用特殊修改的制式...
借鉴的意思:[释义](1) (动)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作谓语) (2) (名)在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中所吸取的教训。有借鉴和没有借鉴不同。(作宾语) [构成]偏正式:借〔鉴...
思维的意思:[释义](1) (名)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2) (动)进行思维活动。 [构成]并列式:思+维 [例句]思维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深度。(作主语)...
搜求的意思:◎ 搜求 sōuqiú[seek] 寻求搜求验方...
塑造的意思:◎ 塑造 sùzào(1) [sculpture]∶用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形象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石油工人的英雄形象(2) [mould;model]∶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塑造佛像...
泰岱的意思:即 泰山 。 泰山 又名 岱宗 ,故称。 清 侯方域 《贾生传》:“﹝ 贾生 ﹞走 泰岱 ,观日出处,述《山灵》、《地势》二篇。” 胡怀琛 《哀青岛》诗:“鬱鬱 泰岱 青,沉沉夕照殷。”亦比喻敬仰的人。 郭沫若 《归国杂吟》之一:“托身期 泰岱 ,翘首望 尧 天。” 陈毅 《开国小言》诗:“元首耀北辰,元戎雄 泰岱 。”参见“ 泰山 ”。...
瓦釜的意思:(1).陶制的炊器。《墨子·号令》:“葆宫之墙必三重,墙之垣,守者皆累瓦釜墙上。” 岑仲勉 注:“今世乡间防偷盗爬越墙上,常嵌瓦砾碎片以防阻之,亦有置盆、罋者,即本文之‘累瓦釜墙上’也。”《后汉书·礼仪志下》:“瓦灶二,瓦釜二。” 宋 戴复古 《谭俊明雪中见访从而乞米》诗:“地炉烧榾柮,瓦釜煮犁祈。”(2).古代用作简单的乐器。后以指粗俗的音乐或平庸的事物。 唐 柳宗元 《代人进瓷器状》:“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硎之德。” 明 袁宏道 《虎丘游记》:“﹝唱者﹞竞以歌喉相鬭,雅俗既陈,妍媸自别……已而明...
细流的意思:小溪,小水流。《史记·李斯列传》:“是以 泰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明 唐顺之 《升通政司左通政谢表》:“并包 华 夷,如天地之能容庶类;旁招俊乂,如江海之不择细流。” 朱自清 《不足之感》:“他是海,浩浩荡荡的,我像他的细流。”...
先后的意思:◎ 先后 xiānhòu(1) [early or late]∶先和后;早和晚人来的不少,但总要分个先后(2) [one after another]∶前后相继;陆续地;接连地她先后去了美国、英国和德国求学...
形象的意思:◎ 形象 xíngxiàng[image;form;figure] 用有效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描写的有形或可见的表现创造英雄形象...
自囿的意思:自己束缚自己。 清 谭嗣同 《石菊影庐笔识·思篇十七》:“鳶飞鱼跃,《中庸》所以察上下,於以见大道为公,无容以自私者自囿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逮乎 法 衅告平之后,士大夫多谈洋务矣,而拘迂自囿之辈,亦颇欲驰域外之观,此风气之变革,亦强弱之转机。” 郭沫若 《文艺论集·雅言与自力》:“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人的评论以自囿,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