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人访予相山夜闻二子诵书有诗次韵
宋 · 王之道
杖锡东来意亦勤,寒岩枯木自相亲。
方惊妙论雨侵坐,忽喜新诗光照人。
物外交游清似水,梦中忧患碎如尘。
儿童正欲承砻错,应觉临文便有神。
方惊妙论雨侵坐,忽喜新诗光照人。
物外交游清似水,梦中忧患碎如尘。
儿童正欲承砻错,应觉临文便有神。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中夜景,诗人在月下聆听二子诵读书声,心境十分宁静和喜悦。开篇“杖锡东来意亦勤”表明诗人手持拐杖,步履匆匆地前往某个地方,情感充满着急切之意。紧接着,“寒岩枯木自相亲”则营造了一种孤寂而又和谐的自然景象,岩石与枯木在夜色中彼此陪伴,显得十分亲密。
“方惊妙论雨侵坐”一句,诗人似乎被一种超凡脱俗的讨论或感悟惊醒,而这种境界如同细雨般悄然降临,使人感到既出乎意料又令人心旷神怡。紧接着,“忽喜新诗光照人”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欣喜,仿佛新的诗篇能够带来光明和温暖,照亮人们的心灵。
“物外交游清似水”这一句,则将诗人的精神境界比喻为清澈如水的交流,这种交流超越了世间的纷扰,达到了一个清净无染的层次。"梦中忧患碎如尘"则透露了诗人虽然在现实中可能承受着忧虑和痛苦,但在梦中这些烦恼都变得渺小得如同尘埃,可以轻易被风吹散。
最后,“儿童正欲承砻错,应觉临文便有神”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与信心。"儿童"指的是后学者或年幼的学生,而“承砻错”则意味着他们正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而"应觉临文便有神"则暗示,只要他们能够沉浸于文学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超凡的灵感与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山中诵读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文化传承和个人心境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