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挽歌(其一)
唐 · 于鹄
双辙出郭门,绵绵东西道。
送死多于生,几人得终老。
见此切肺肝,不如归山好。
不闻哀哭声,默默安怀抱。
时尽从物化,又免生忧扰。
世间寿者稀,尽为悲伤恼。
送死多于生,几人得终老。
见此切肺肝,不如归山好。
不闻哀哭声,默默安怀抱。
时尽从物化,又免生忧扰。
世间寿者稀,尽为悲伤恼。
注释
双辙:车轮留下的两条痕迹,这里指代送葬的车队。郭门:城门外。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东西道:向东向西延伸的道路。
送死:指送葬,处理丧事。
生:日常生活。
终老:活到老,自然老死。
见此:看到这些。
切肺肝:形容极度悲痛,如同刀割肺肝。
归山:归隐山林,比喻远离尘世。
哀哭声:悲伤哭泣的声音。
默默:安静,没有声音。
安怀抱:使内心得到安宁。
时尽:时间到了,指寿命终结。
物化:指死亡,自然界万物变化之一。
免生:避免在生前。
世间:世界上。
寿者:长寿的人。
稀:稀少。
悲伤恼:因悲伤而烦恼。
翻译
两行车辙离开城门外,长长的道路绵延东西方向。送葬的队伍比生活中的场景更为常见,很少有人能安然活到老。
目睹此景,痛心疾首,倒不如归隐山林为好。
听不到悲伤的哭泣声,在宁静中安抚自己的心怀。
时候到了就顺应自然的变化离去,从而避免了活着的忧愁和烦扰。
世间长寿的人如此稀少,大多都为悲伤之事所困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人生无常和生命脆弱的深刻感悟。开篇便以“双辙出郭门,绵绵东西道”设立了一个悲凉的场景,通过车辙穿越城门、道路延伸的画面,传递了一种离别与哀伤的情愫。
接下来的“送死多于生,几人得终老”更是直击人心,揭示出生命易逝、寿命难以预料的悲凉事实。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死亡的频繁和生命的短暂,以及能够安享晚年者之稀少。
“见此切肺肝,不如归山好”表达了一种逃离世俗纷争,向往自然清净生活的心情。诗人将内心的悲痛与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愿望。
“不闻哀哭声,默默安怀抱”则是诗人面对生离死别时的情感表达。虽然外在没有哀哭之声,但内心却充满了安抚自我的情感,这种沉默中的自我安慰,反映了一种深重的悲伤。
“时尽从物化,又免生忧扰”则是对时间流逝和自然规律的一种认知。诗人似乎在说,当时间过去,一切都会随之改变,而这种变化也许能够带来一种解脱,减少生活中的忧虑。
最后,“世间寿者稀,尽为悲伤恼”再次强调了生命的珍贵与人们对长寿渴望而难以实现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哀愁。诗人通过这种表达,传递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接受。
总体来看,这首古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细腻的心理描绘和哲学般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深邃而又悲凉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