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施八评事
宋 · 梅尧臣
施兄今七十,近郭隐茅庐。
懒问齐民术,喜看庄叟书。
竹间鸣涧水,原际见村墟。
识尽穷通理,超然乐有馀。
懒问齐民术,喜看庄叟书。
竹间鸣涧水,原际见村墟。
识尽穷通理,超然乐有馀。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施兄:对友人的尊称。七十:指年龄。
近郭:靠近城墙。
隐:隐居。
茅庐:简陋的草屋。
懒问:不愿询问。
齐民术:治理百姓的方法。
喜看:喜欢阅读。
庄叟书:庄子的著作,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
竹间:竹林之间。
鸣涧水:山涧流水声。
原际:远处的田野边缘。
村墟:村庄。
识尽:深知。
穷通理:人生的困厄与通达的道理。
超然:超脱世俗。
乐有馀:内心充满余下的快乐。
翻译
施兄如今已年届七十,居住在靠近城郭的茅屋之中。他不再关心世间的琐事,只喜欢阅读庄子的哲学书籍。
在竹林间,山涧流水声清晰可闻,远处原野尽头能看到村庄的轮廓。
他深晓人生的通达与困顿之理,超脱世俗,心中充满余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访施八评事》,主要描绘了施兄年届七十,选择在近郊的茅庐中过着隐居生活的情景。他不热衷于世俗的治国方略,却喜好阅读庄子一类的老庄之书,体现出他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诗中的“懒问齐民术”表达了施兄对于繁琐政务的疏离,“喜看庄叟书”则展现了他对自然与哲学的热爱。接着,诗人通过“竹间鸣涧水,原际见村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质朴的田园画面,让人感受到隐居生活的恬淡与和谐。
最后两句“识尽穷通理,超然乐有馀”,揭示了施兄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满足,他已洞察世间万物的变迁,超脱于世俗的得失,从而享受到心灵的安宁与富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刻画了一个隐士的形象,赞美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