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白莲寺次韵杜进士喜予见过话旧之作赏析

白莲寺次韵杜进士喜予见过话旧之作

明 · 高启
不辞鸣棹远相寻,欲向江斋伴旅吟。
百事未成年已长,几时才别夏将深。
萱留倦蝶连池绿,树带残莺满寺阴。
恐被老僧嫌滞碍,旧游休说更伤心。

拼音版原文

míngzhàoyuǎnxiāngxúnxiàngjiāngzhāibànyín

bǎishìwèichéngniánchángshícáibiéxiàjiāngshēn

xuānliújuàndiéliánchí绿shùdàicányīngmǎnyīn

kǒngbèilǎosēngxiánzhìàijiùyóuxiūshuōgèngshāngxīn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的《白莲寺次韵杜进士喜予见过话旧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杜进士来访的喜悦,以及他们一同在江边寺庙中度过时光,回忆过去的点滴。诗人感慨岁月匆匆,自己虽未及壮年却已感时光荏苒,夏日即将逝去。他描绘了萱草池边蝴蝶留连,寺庙林荫中残莺啼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感伤的氛围。诗人担心自己的滞留会让老僧感到不便,故而提醒自己不要过多提及旧日的游历,以免勾起更深的离愁。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景于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语解释

百事的意思:各种事务;事事。《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孔 传:“ 舜 举八凯,使揆度百事,百事时叙,无废事业。”《史记·淮阴侯列传》:“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吕公忌 曰:‘九日天明时,以片餻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茅盾 《子夜》十七:“我就是百事无味,心神不安!”...

不辞的意思:◎ 不辞 bùcí[be willing to] 乐意去干,不辞让或不推辞不辞劳苦...

残莺的意思:指晚春的黄莺鸣声。 唐 李颀 《送人尉闽中》诗:“閶门折垂柳,御苑听残鶯。” 唐 白居易 《牡丹芳》诗:“戏蝶双舞看人久,残鶯一声春日长。”...

成年的意思:[释义](1) (名)指人发育到已经成熟的年龄;也指高等动物或树木发育到已经长成的时期。 (2) (名)〈口〉整年。 [构成]动宾式:成|年 [例句]成年人。(作定语)他成年在外奔波。(作状语)他今年只有十六岁;还未成年。(作谓语)...

几时的意思:[释义](副)什么时候。 [构成]偏正式:几(时 [例句]你们几时走?(作状语)...

旧游的意思:◎ 旧游 jiùyóu[formerly-visited place] 从前游玩过重历旧游令我思绪万千...

老僧的意思:(1).年老的和尚。 唐 韩愈 《与孟简尚书书》:“ 潮州 时,有一老僧号 大颠 ,颇聪明,识道理。” 宋 陆游 《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復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 清 郑燮 《题画兰二十一则》之七:“昔游 天目山 ,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2).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连池的意思:满池。 唐 姚合 《闲居遣怀》诗之一:“萍任连池緑,苔从匝地斑。”...

旅吟的意思:旅途吟咏。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四一:“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 元 王恽 《镇州怀古》诗:“剑歌不遇 平原 客,落日 滹沱 动旅吟。”...

鸣棹的意思:开航;开船。 唐 卢照邻 《七夕泛舟》诗之一:“连橈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伤心的意思:◎ 伤心 shāngxīn[grieve] 心里非常痛苦别为这事伤心...

时才的意思:(1).治世的才干。 宋 欧阳修 《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 安石 久更吏事,兼有时才。” 宋 王安石 《冲卿席上》诗:“嗟予乏时才,始愿乃丘壑。”(2).指当时有才干的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相寻的意思:(1).相继;接连不断。 南朝 梁 江淹 《效古》诗之一:“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北史·源贺传》:“ 陈 将 吴明彻 寇 淮 南, 歷阳 、 瓜步 相寻失守。”《花月痕》第四六回:“覆辙相寻,曾不知戒,内阁耳目犹人有先机议处,以肃戎行者乎?”(2).寻访;找寻。 唐 韦瓘 《周秦行纪》:“今夜风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寻,况又遇嘉宾,不可不成一会。” 宋 朱熹 《丽泽堂》诗:“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水浒传》第十九回:“到得那里,相寻着 吴用 、 刘唐 船隻,合做一处。”...

滞碍的意思:阻碍;不通畅。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胷中无滞碍。”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一》:“则见天地万物,洪纤曲直,如清浄琉璃,无不洞彻,自此了无滞碍。”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若有创无因,於歷史习惯不合,必多滞碍难行之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