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挽苏黄门子由(其三)赏析

挽苏黄门子由(其三)

宋 · 王巩
静者宜膺寿,胡为忽梦楹。
伤嗟见行路,优典识皇情。
徒泣巴山路,终悲蜀道程。
弟兄仁达意,千古各垂名。

注释

静者:指安静、有德行的人。
膺:承受,获得。
忽:突然。
梦楹:梦见墓前的楹联,象征死亡或怀念。
伤嗟:叹息,感慨。
行路:行人,比喻世人。
优典:深沉的哀怜,皇情:皇帝的情感。
徒泣:空自哭泣,无济于事。
巴山:地名,蜀道的一部分。
蜀道:著名的险峻山路,代指艰难困苦。
仁达:仁爱通达,有仁义之心。
垂名:流传后世,留下名声。

翻译

安静的人应得长寿,为何突然梦见墓前的楹联。
感叹路上行人的遭遇,体会到皇帝的哀怜之情。
徒然在巴山路上哭泣,最终对蜀道的艰难感到悲伤。
兄弟们仁爱通达,他们的美德将永远流传千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巩的《挽苏黄门子由(其三)》。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和不舍之意。

"静者宜膺寿,胡为忽梦楹。" 这两句通过对比静谧生活与突如其来的死亡,抒发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膺"在这里指的是安享天年,而"梦楹"则是死去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易逝的感慨。

"伤嗟见行路,优典识皇情。"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故人的怀念之情。"伤嗟"表达了哀痛的情绪,而"优典识皇情"则是在赞美亡友的高尚品格和深厚情谊。

接下来的"徒泣巴山路,终悲蜀道程。" 表现了诗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产生的感伤之情。这里的"巴山路"和"蜀道程"都是古代难行的道路,常被用来形容人生旅途的艰辛与长久。

最后两句"弟兄仁达意,千古各垂名。" 表现了诗人对于亡友兄弟情谊的赞美,以及这种情谊将会流传千古,不会随时间而消逝。这也反映出诗人对朋友深厚的情感和不忘旧交的高尚品格。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生命易逝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亡友深切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其品德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