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闲坐寄山僧
坐实有深入,静犹多一言。
驰波忽似住,落叶不成喧。
野衲可知此,空山应闭门。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醇的《秋林闲坐寄山僧》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宁静画面。首句“秋晖荡夕痕”写出了夕阳余晖洒在林间,光影斑驳的景象,透露出淡淡的秋意。接着,“秋意到林根”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转换,点明了诗人身处的环境。
“坐实有深入”表达了诗人静坐沉思,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深入到了秋天的深处。而“静犹多一言”则暗示了静谧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仿佛无声的语言更能触动人心。“驰波忽似住”运用比喻,将流淌的溪水比作暂时止息,形象地描绘出秋日的静谧与安宁。
“落叶不成喧”以落叶无声地飘落,反衬出环境的静寂,没有丝毫的喧嚣。最后两句“野衲可知此,空山应闭门”,诗人想象山中的僧人也能理解这种宁静,他们或许正独自关起山门,沉浸在禅定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日静谧的美,以及诗人与山僧之间精神上的共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禅修生活的深深感悟。
词语解释
不成的意思:[释义](助)用在句子末了,同副词“莫非”、“难道”配合,表示反问或推测。难道你要考考我~? [构成]偏正式:不〔成...
驰波的意思:(1).谓水波奔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驰波跳沫,汩濦漂疾,悠远长怀。” 清 乔莱 《下滩》诗:“ 湘 南三月 湘 水生,驰波跳沫空江鸣。”(2).指奔腾的水波。 南朝 齐 谢朓 《临楚江赋》:“尔乃云沉西岫,风动中川,驰波鬱素,骇浪浮天。”(3).指漏壶不停滴水。 南朝 宋 鲍照 《代蒿里行》:“驰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 钱仲联 注:“《乐府诗集》一作‘漏驰催永夜,露宿逼短晨’。”...
忽似的意思:恍若,好像。《尚书大传》卷三:“御视於忽似,以其月,从其礼,祭之参,乃从。” 郑玄 注:“止视之失者,在於去忽似。忽似者,是不明之刑也。忽似,谓若乱於是非,象龚滔天及不辨鹿马之类也。”...
可知的意思:见“ 可知道 ”。...
空山的意思: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明 李攀龙 《仲春虎丘》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落叶的意思:◎ 落叶 luòyè[leaf fall;fallen leaves; foliage; deciduous leaves] 落叶植物在生长季节末或一短时间内的叶子分离或脱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内断断续续的自然掉叶...
秋意的意思:(1).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观和气象。 唐 颜真卿 《赠僧皎然》诗:“秋意 西山 多,别岑縈左次。” 宋 晏殊 《点绛唇》词:“露下风高,井梧宫簟生秋意。”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有相思两字,呼之欲出,秋意裂,冰纹断。” 许地山 《黄昏后》:“满山底岩石、树林、泉水,受着这妙光底赏赐,越觉得秋意阑珊了。”(2).态度冷淡。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杭 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冷淡曰秋意,无言默坐曰出神。”...
秋晖的意思:(1).秋日的阳光。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踌躇冬爱,怊悵秋暉。” 唐 刘禹锡 《观云篇》:“葱蘢含晚景,洁白凝秋暉。” 宋 王安石 《城东寺菊》诗:“黄花漠漠弄秋暉,无数蜜蜂花上飞。”(2).喻年长,老成。《文选·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否泰苟殊,穷达有违,及子春华,后尔秋暉。” 李善 注:“秋暉,喻老成也。”...
深入的意思:[释义](1) (动)基本义:透过外表;达到事物内部或中心。深入下层。(作谓语) (2) (动)基本义:深刻;透彻。深入地分析。(作状语) [构成]偏正式:深〔入...
野衲的意思:指山野中的僧徒。 元 黄溍 《过乌伤墓》诗:“牧童昼卧看碑路,野衲春耕祭墓田。” 明 何景明 《寺僧留宿》诗:“独吟依野衲,不寐听山泉。”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 陈第 ﹞身为名将,手握重兵,一旦弃去之,缾鉢萧疏,野衲不若。”...
一言的意思:(1).一个字。《论语·卫灵公》:“ 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 汉 班固 《白虎通·谥篇》:“謚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以一言为謚,质者以两言为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2).一句话;一番话。《书·立政》:“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怀》诗:“ 季布 无二诺, 侯嬴 重一言。” 元 纪...
坐实的意思:(1).落实;证实。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风俗》:“至县令 敖选 ,凡告人命者,必坐实究问,其意正犹惩俗,而不意刁民方为得计,故久而愈甚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谷城》:“因思十四字,偶然脱口,乃经三四人,经二百餘年,始能坐实,可为笔墨中一段佳话也。” 鲁迅 《华盖集续编·新的蔷薇》:“推开了甲而陷没了乙,原谅了情而坐实了罪;尤其是他们的行动和主张,都见得一钱不值了。”(2).犹着实。《事实白话报》1920.12.22:“他挨了很坐实的耳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