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濯山上木,重重甑上尘
出处:《粤大饥》
明 · 欧主遇
濯濯山上木,重重甑上尘。
不虞垂暮节,见此大灾辰。
岭海久縻烂,今疚更酸辛。
肥遗谬云龙,饥兆天下沦。
天刺神不富,曷丧号如焚。
周周与蛩蛩,异俗各相因。
胡乃同血气,秦越视所亲。
救荒罕长策,望雨先作云。
乞物思裴令,捐益欲周贫。
庶几有秋获,比闾庆食新。
不虞垂暮节,见此大灾辰。
岭海久縻烂,今疚更酸辛。
肥遗谬云龙,饥兆天下沦。
天刺神不富,曷丧号如焚。
周周与蛩蛩,异俗各相因。
胡乃同血气,秦越视所亲。
救荒罕长策,望雨先作云。
乞物思裴令,捐益欲周贫。
庶几有秋获,比闾庆食新。
鉴赏
这首诗名为《粤大饥》,是明代诗人欧主遇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广东地区发生的大饥荒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灾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首句“濯濯山上木,重重甑上尘”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荒凉的自然景象和百姓生活的贫困,山上的树木光秃秃,甑子上堆积着厚厚的灰尘,形象地展现了灾荒带来的荒凉与贫穷。
接着,“不虞垂暮节,见此大灾辰”表达了对灾荒突然降临的意外和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岭海久縻烂,今疚更酸辛”则进一步描述了灾荒持续时间之长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煎熬。
“肥遗谬云龙,饥兆天下沦”通过比喻手法,将灾荒比作龙的肥美,而实际上却是百姓的饥饿,预示着国家的衰败。“天刺神不富,曷丧号如焚”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质疑和对神灵无能为力的哀叹,同时暗示了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
“周周与蛩蛩,异俗各相因。胡乃同血气,秦越视所亲”通过对比不同社会群体在灾荒面前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人情冷暖和社会阶层的差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扶持的重要性。
“救荒罕长策,望雨先作云”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应对灾荒时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寄希望于降雨。“乞物思裴令,捐益欲周贫”表达了对有能力人士能够伸出援手,帮助灾民度过难关的期待。
最后,“庶几有秋获,比闾庆食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丰收的希望,以及灾后重建家园、庆祝新生活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灾荒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