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
出处:《次韵答顿起二首 其二》
宋 · 苏轼
十二东秦比汉京,去年古寺共题名。
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
茅屋拟归田二顷,金丹终扫雪千茎。
何人更似苏司业,和遍新诗满洛城。
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
茅屋拟归田二顷,金丹终扫雪千茎。
何人更似苏司业,和遍新诗满洛城。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现实生活的感慨,充满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无奈。首句“十二东秦比汉京”通过地理位置的比较,开启了一种历史的回望,诗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古代相比较,显得更加渺小。
接着,“去年古寺共题名”则是对友情和共同记忆的一种缅怀。朋友们在古老的庙宇中留下名字,这不仅是一种纪念,更象征着知识分子之间的情谊与精神上的连结。
“早衰怪我遽如许”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轻时便出现早衰现象的惊讶和无奈,通过“苦学怜君太瘦生”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生活的不易,以及对友人的同情。
“茅屋拟归田二顷”则是对未来简单生活的一种向往。诗人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过上平静的农耕生活。然而,“金丹终扫雪千茎”表明了这种追求知识和精神世界的执着,即便是在物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
最后两句“何人更似苏司业,和遍新诗满洛城”则是对古代文学大家苏洵(苏轼之父)的赞颂,同时也是诗人对于自己能与这位前辈相提并论的一种自豪。通过“和遍新诗满洛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文艺创作上的活跃和贡献。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次心灵的回放,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无奈的表达,更有对知识追求和文学创作的执着。通过这些情感的流露,诗人展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