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漫如焚,救疹竟无术
猛风终夜发,拔木坏庐室。
须臾海涛翻,倒注九溪溢。
湍流崩重城,万户竞仓卒。
万牛岂复辨,涯渚恍已失。
婴老相携扶,回首但悽慄。
忧心漫如焚,救疹竟无术。
忆昨摄印初,岁望颇云吉。
田畴时雨足,粳糯各秀实。
胡为兆阴怪,平地遭潏汨。
尤嗟梁栋材,中道摧折毕。
日月有常度,金行正萧瑟。
畴咨风雨师,残害皆天物。
天心本好仁,忍视久不恤。
况今大上圣,治具严且密。
骑马藏民间,教兵授神笔。
四夷还旧疆,百辟奉新律。
固宜集和气,祥瑞为时出。
缘何漳南民,憔悴抱愁疾。
终当呼长鲸,一吸见蓬荜。
鉴赏
这首诗《漳南书事》由宋代诗人郭祥正创作,描绘了元丰五年秋,漳南地区遭遇自然灾害的情景。诗中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猛烈风暴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从自然现象的描述到人情的哀伤,再到对社会秩序与治理的反思,情感丰富,层次分明。
首句“元丰五年秋,七月十九日”点明时间地点,随后“猛风终夜发,拔木坏庐室”描绘了风暴的猛烈,不仅破坏了树木,连房屋也毁于一旦。“须臾海涛翻,倒注九溪溢”进一步渲染了水灾的严重性,海水倒灌,河流泛滥。“湍流崩重城,万户竞仓卒”写出了洪水冲击城市,百姓仓皇应对的场景。“万牛岂复辨,涯渚恍已失”形容洪水之大,连万牛也无法辨认,岸滩仿佛消失不见。“婴老相携扶,回首但悽慄”描绘了老人小孩相互扶持,回望家园,心中充满凄凉之情。
接下来,“忧心漫如焚,救疹竟无术”表达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无助和焦虑。“忆昨摄印初,岁望颇云吉”回忆起灾前的希望与期待,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田畴时雨足,粳糯各秀实”描绘了灾前丰收的景象,与灾后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差。“胡为兆阴怪,平地遭潏汨”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突然降临的不解与愤怒。“尤嗟梁栋材,中道摧折毕”感叹于美好事物的突然毁灭,比喻社会支柱的崩溃。
诗人在最后部分反思了社会秩序与治理的问题,表达了对上位者的期望:“日月有常度,金行正萧瑟。畴咨风雨师,残害皆天物。”认为自然灾害虽不可控,但治理者应尽力减轻其影响。“天心本好仁,忍视久不恤。”表达了对上天仁慈的呼唤,以及对治理者应关注民生的呼吁。“况今大上圣,治具严且密。”提到当今圣明君主,希望其能完善治理,使国家安定。“骑马藏民间,教兵授神笔。”暗示了君主应深入民间,指导军事与文化教育,以维护国家和平与繁荣。“四夷还旧疆,百辟奉新律。”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法律公正的向往。“固宜集和气,祥瑞为时出。”期待和谐之气的聚集,吉祥之兆的出现。“缘何漳南民,憔悴抱愁疾。”再次强调了受灾民众的痛苦与无奈。“终当呼长鲸,一吸见蓬荜。”表达了诗人对解决灾情的坚定信念,希望借助强大的力量,拯救受灾的民众。
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描绘,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