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
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镂。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镂。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开篇“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即勾勒出一副雄伟壮观的画面,两座高山像沉睡的獠豸一般挡在江边,而江水则似乎被它们引领着流动。此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此情此景的赞叹。
紧接着,“江形若瓢然, 此山乃其口”进一步描绘江面如同巨大的瓢形,而这座山恰好位于其中,成为江水汇聚的地方。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生动刻画,也隐含了诗人对这种地理特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的思考。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表明诗人之前虽然阅读过关于此地的记载,但直至亲眼所见,才真正理解并感受到这些描述的深意。"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镂"则强调了实际目睹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个人体验所获得的更为细腻和精致的表达。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赞美诗人笔下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之美,能够揭示无尽的意象而不被遮掩。"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则表达了这份感受是即兴之作,而这首诗将会流传千古。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展现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色,不禁感慨万分,甚至有泪水沾湿衣袖的情形。"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则是对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去观赏那些连绵的城墙与璀璨之地,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不应仅限于物质交易。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历史文化以及个人情感表达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