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露鲜馀润,炎飙成蕴隆
日暮玄鸣蝉,岁华坐将空。
轻举尘壤外,逍遥神仙同。
岂伊感时节,悲啸临长风。
夕露鲜馀润,炎飙成蕴隆。
清虚浪自足,高饿亦云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傍晚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首先,“芳草久已歇,星火奄向中。”这两句以“芳草”和“星火”为意象,分别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芳草的凋零暗示着春天的结束,而星火的暗淡则预示着夜晚的降临,两者共同营造出一种时光匆匆、万物变换的氛围。
接着,“日暮玄鸣蝉,岁华坐将空。”日落时分,蝉声响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玄鸣蝉”不仅指蝉的叫声,也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随着蝉鸣的响起,一年的时光似乎就要耗尽,给人以深深的无力感。
“轻举尘壤外,逍遥神仙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越尘世束缚,追求自由与超脱的心愿。他想象自己能够像神仙一样,远离凡尘,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不满或逃避。
“岂伊感时节,悲啸临长风。”诗人并非单纯因为季节更替而感到悲伤,而是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促使他面对自然界的变迁,发出悲叹。他站在长风之中,用悲啸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反应,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
“夕露鲜馀润,炎飙成蕴隆。”傍晚的露水虽还带有几分湿润,但炎热的风却已经积蓄了力量,预示着夜晚的凉爽即将被白天的酷热所取代。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冷暖交替的规律,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起伏不定。
“清虚浪自足,高饿亦云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清静与虚空的追求,以及对高处不胜寒的感慨。他认为,尽管追求清静与虚空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但在高处却会感到孤独与寂寞,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傍晚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