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近多秋气,炎凉物候偏
出处:《月夜宿梓潼》
清 · 张问陶
山近多秋气,炎凉物候偏。
云黄初打麦,树暗未呜蝉。
不用寻方曲,依然御楚绵。
阴虫何大早,终夕语灯前。
云黄初打麦,树暗未呜蝉。
不用寻方曲,依然御楚绵。
阴虫何大早,终夕语灯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景象,以及夜晚在梓潼住宿时的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季节变换中自然界的微妙变化。
首句“山近多秋气”,直接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暗示着随着山的临近,秋的气息愈发浓厚。接下来,“炎凉物候偏”则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秋季特有的气候特点——白天温暖,夜晚寒冷,这种温差使得物候现象更加明显。
“云黄初打麦,树暗未鸣蝉”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景色。黄色的云彩预示着收获的季节,而麦子已经成熟,等待收割;树木虽然还未完全变色,但蝉声已渐渐稀少,暗示着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到来。这两句通过色彩和声音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过程。
“不用寻方曲,依然御楚绵”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中,无需寻找复杂的药物或音乐来寻求心灵的慰藉,简单的御寒衣物(楚绵)就足以让人感到舒适与满足。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最后,“阴虫何大早,终夕语灯前”描绘了一幅夜晚的场景。昆虫似乎提前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开始在灯下忙碌。这里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