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海昌之城城新作,落日重门闻击柝
行人但观形势䧺,焉识居民徭役苦。
吾闻后民初,省檄连夜下。
谓非筑高城,无以保宁宇。
尔民不敢康,服劳向官府。
东城树羽旗,西城伐鼛鼓。
千夫凿山石,万夫救海土。
日未出,已登埤,日既入,犹削屡。
筑得周遭百雉完,临平山木半为杵。
天公有眼不下顾,堕尔新城旬日雨。
城堕亦何害,王事终靡盐。
城官来校工勤在赏慢工怒,程期既毕民按堵。
浙河之西城似虎,城外妖狐应慄股,城中编氓谁敢侮。
君不见王师昔南来,奋击如霆雷,高墉绝垒俱擘开。
乃知设险不足倚,以德为藩坚莫摧。
呜呼海昌之城城新作,落日重门闻击柝。
注释
屹:屹立,坚固。徭役:古代政府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
檄:古代官方文书。
保宁宇:保护安宁的居所。
康:安逸,舒适。
羽旗:装饰有羽毛的旗帜,象征军事行动。
鼛鼓:古代大型鼓,用于召集和指挥。
屡:古代计量单位,指鞋底磨穿的程度,引申为工作进度。
按堵:安居乐业,安定。
擘开:击破,摧毁。
藩:屏障,防御。
翻译
海昌城建在海边,坚固地坐落在钱塘江北岸。过客只欣赏其雄伟壮观,怎知这里的百姓承受着沉重的徭役之苦。
我听说,当朝初年,紧急命令连夜下达。
他们认为,没有高大城墙,无法确保安宁。
你们不敢安逸,勤劳服务于官府。
东城插满旗帜,西城敲响战鼓。
上千人开山采石,万人合力填海筑堤。
太阳还未升起,已在修筑,日落还继续,直到完工。
城墙周长百丈完成,临平山上树木都被当作筑城工具。
老天爷似乎无视,连续十日降雨摧毁新城。
城墙倒塌又何妨,国家大事优先,百姓劳苦无妨。
城官检查工程,奖惩分明,工期结束后,民众生活安定。
浙河西岸的城池如猛虎,城外的狐狸也会畏惧,城内百姓无人敢欺。
你可曾见朝廷军队南下,雷霆万钧,高墙敌垒都被攻破。
这才明白,仅靠险要之地不足以依赖,仁德才是坚不可摧的屏障。
唉,新建的海昌城,夕阳下城门紧闭,夜幕降临,更显寂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海昌城的壮丽和坚固,以及建造过程中的艰辛。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对居民劳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官府重视防御但忽略民生疾苦的批评。同时,诗中也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开篇三句“海昌城,城海浒,屹为钱塘之北户”通过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了海昌城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为后文铺垫。接下来的几句则对居民的辛苦和官府的严苛进行了描写:“行人但观形势雄,焉识居民徭役苦。”这里诗人的视角转换,让读者感受到城墙背后的居民生活与官府的高压政策之间的矛盾。
“吾闻后民初,省檄连夜下。谓非筑高城,无以保宁宇。”这一段落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防御设施建设的重视,以及这种重视在某种程度上的必要性。这也表明诗人对于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建城过程的艰辛和官府的严格监管:“东城树羽旗,西城伐鼛鼓。千夫凿山石,万夫救海土。”这些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时人民的勤劳与不懈的努力,以及官方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严格要求。
在“天公有眼不下顾,堕尔新城旬日雨”一句中,诗人借用自然神灵来强调上天对于人类行为的关注,也是对权力和命运的一种无奈感慨。随后,“城堕亦何害,王事终靡盐。”则表达了对城墙崩溃后的反思,虽然建造城墙是一种保护措施,但最终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安全,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尾段“浙河之西城似虎,城外妖狐应慄股,城中编氓谁敢侮。”则通过对比和设问,强调了海昌城的坚固以及围绕着它的各种威胁,从而凸显出建造这座城的重要性。最后,“君不见王师昔南来,奋击如霆雷,高墉绝垒俱擘开。”则通过历史的回顾,提醒人们即便是坚固的防御设施,也有其局限,不可一味依赖物质的防护,而应更加重视德治和人心。
全诗以海昌城为背景,通过对城墙建设与居民生活、自然力量与历史变迁等多方面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深邃思想和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