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奇音不敢作,寒星堕地风折岳
出处:《箫杖歌》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空心劲草琅玕节,瘦如笔枝赤如铁。
壶公手中曾掷之,黄公石上飞星裂。
玑天道人双眼青,见之不减九节藤。
神丁未窥混沌窍,中有万壑铜龙声。
道人亲凿崆峒玉,九漏玲珑尺度足。
黑蛇飞来膝上横,道人手中啸鸾鹄。
自言奇音不敢作,寒星堕地风折岳。
去年台山解虎斗,今年狼山敲豸角。
铁崖相见洞庭东,腰间笛佩苍精龙。
湘江雨脚吹雌风,相呼道人木上座,杖陂水拔须眉峰。
壶公手中曾掷之,黄公石上飞星裂。
玑天道人双眼青,见之不减九节藤。
神丁未窥混沌窍,中有万壑铜龙声。
道人亲凿崆峒玉,九漏玲珑尺度足。
黑蛇飞来膝上横,道人手中啸鸾鹄。
自言奇音不敢作,寒星堕地风折岳。
去年台山解虎斗,今年狼山敲豸角。
铁崖相见洞庭东,腰间笛佩苍精龙。
湘江雨脚吹雌风,相呼道人木上座,杖陂水拔须眉峰。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名为《箫杖歌》,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诗中以空心劲草琅玕节和瘦如笔枝赤如铁的形象描绘了一根箫杖,暗示其坚韧与独特。诗人通过壶公掷之、黄公石上飞星裂的场景,展现了箫杖的神奇力量和不凡来历。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持有箫杖的玑天道人,他的双眼如青天,对箫杖的评价极高,认为它不亚于九节藤。道人尚未揭示箫杖的全部奥秘,但其中似乎蕴含着深邃的声响,如同万壑铜龙鸣叫。
道人亲手雕琢崆峒玉,制作出九漏玲珑的箫杖,其工艺精细,令人赞叹。箫杖在道人手中,仿佛有黑蛇横卧,啸鸾鹄之声从中传出,却又自我约束,不敢轻易展现奇音,其威力足以撼动天地。
最后,诗人提及去年台山的虎斗和今年狼山的豸角,暗示箫杖曾在战斗中显威,而在洞庭东与铁崖相见时,道人腰间配着苍精龙的笛佩,更显其身份尊贵。湘江风雨中,道人在木上静坐,箫杖的力量甚至能拔起山峰的须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箫杖的神秘力量和主人的超凡风采,充满了浓厚的奇幻色彩。